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幸好遇见神 > 第497章 钟离会战

第497章 钟离会战(1/2)

    战乱时代,光阴在喧闹中流淌。

    慢慢地,萧西风的名册上,消失了几位:元宏、冯妙莲、高菩萨、元禧、元勰。

    冯妙莲和高菩萨是被砍头的,萧西风救援不及,只能用魂壶收起他们魂魄,上交轮回司。

    元禧、元勰死前,萧西风挽救了几次。最后他们的分神魂魄都是被原主收走。

    元宏薨逝后,继位者是太子元恪。元恪也在萧西风保护名册上。

    最初,元宏刻意栽培的继承人,并不是元恪,而是其长子、太子元恂。

    元恂天性认同鲜卑身份,排斥汉人文化。

    他不喜欢洛阳气候,也不愿改穿汉服。

    总之是不愿汉化。

    这与皇帝元宏的顶层设计思路完全相悖。

    最后,经过几次思想碰撞、行为冲突,元恂发展到铤而走险、带兵造反,打算打回平城老家去。

    尽管那时元恂才13岁,思想还没定型,皇帝还是不得不废黜他的太子身份,改立二子元恪为太子。

    后来,为了让元恪顺利成长、继位,元宏更是忍痛狠心处死了元恂。

    一同被诛杀的,还有拥护元恂的几位大臣:定州刺史陆叡、恒州刺史穆泰、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等。

    元宏薨逝前,为元恪安排了六位辅政大臣:四位鲜卑族王叔,两位汉人精英。

    德行最佳、能力极强的六叔元勰却不在其中。

    这是因为,元宏本想让元勰担任摄政王,位居六辅臣之上。但这个提议被元勰当面拒绝了。

    元勰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汉朝霍光的结局摆在那,自己不想重蹈覆辙。

    元宏是史上最睿智的皇帝之一,完全理解六弟的意思,便不再勉强对方。

    元恪继位后,六位辅政大臣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处理朝政。

    宣武帝元恪的开局本来极好。

    只是,六位辅政大臣绝不会想到的是:元恪感到自己作为皇帝却可有可无。他对这种体验感非常不满。

    他要自己亲自操持朝政。

    于是,元恪绕开辅政大臣,倚靠禁卫军首领于烈的兵权,重用外戚高肇、太监赵修,上演了一出“郊游解辅政”的把戏。

    元恪用武力收回了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力,继续让二叔元禧任首宰、七叔元详任次宰。

    只是二人变成了自己的真正下属。

    元恪真正倚靠的是禁卫军首领于烈。于烈死后,职务由其长子于忠接任。

    元恪重用的是外戚高肇、太监赵修。

    没过多久,元禧、元详这两位位高权重的王爷,相继被元恪清洗、被逼自杀。

    两位王爷的巨额财富,大半落到了高肇手里,其余部分被于忠、赵修等瓜分。

    最后,元勰这位与世无争的王爷,也被元恪视为潜在威胁而除掉。

    高肇被元恪任命为司徒、大将军、录尚书事,一举成为北魏朝堂上,皇帝之下第一权臣。

    皇后于氏病逝后,高肇侄女高英成为新皇后,掌管后宫。

    表面看起来,整个北魏朝廷,高家几乎一手遮天。

    其实,元恪并不是庸才。

    他收回辅政大臣手中权力,交给高肇把控。

    又用于忠的禁卫军兵权监督高肇,用赵修的黄门侍郎监督高皇后。

    真实状况是一切尽在皇帝掌握之中。

    元恪掌控了国家局面后,便按照先皇元宏遗愿,开始南征。

    当时,南朝还是齐国,皇帝是萧宝卷。

    元恪挑准时机,趁南齐江州刺史陈显达造反之时,派薛真度劝说豫州刺史裴叔业反叛,献出寿阳,投靠魏国。

    魏国首战经过激烈争夺,成功夺取了南朝的边防要津寿阳(安徽寿春),接着攻下合肥,从而占领南朝豫州全境。

    这是元恪即皇位后的重大军事胜利,对南朝也是巨大打击。

    雍州刺史萧衍就是此时举旗造反,最后攻破建康城,夺取皇位,建立了南梁政权。

    元恪控制了寿阳、合肥,经过筹划,两年后再次发起大战,攻打钟离城(安徽凤阳)。

    元恪这次派出40万作战兵力,加上后勤军,号称百万大军南伐。

    南朝在淮河南岸有三大战略据点,自西向东分别是义阳(河南信阳)、寿阳、钟离。

    北魏以前占领了义阳,不久前得到了寿阳,现在又大举进攻钟离,声势相当浩大。

    这样搞法,大有覆灭南梁政权的势头。

    南梁皇帝萧衍可不是东昏侯萧宝卷。他立即发动全国力量,反击北魏大军,保卫钟离城。

    随着北魏军集结南下,南梁派来抵抗的军队也越来越多,将领越来越强。

    最后,元恪发动的这场钟离会战,成为南梁的生死大战,也成为南北两国的国运之战。

    参战双方的将领、兵力分别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