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帅阁下:
寡人闻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人以仁止戈,方为天下之德。
寡人居楚,常思中原诸夏同出一源,奈何以兵戈相见?今寡人愿释前嫌,罢刀兵,与贵国约为盟好:
- 罢战息民:两国罢除边境驻军,永绝征伐,使黎庶得安田亩,商旅复通道路。 同施仁政,以安周室天下。
寡人闻“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晋楚累世比邻,岂宜长以干戈相向?愿阁下以苍生为念,捐弃前嫌,共缔和平。临书迫切,敬候回音。
楚庄王於癸巳年孟夏
荀林父本就不想开战,便要打算答应楚庄王的求和请求。然而,先谷却又跳了出来,他对使者态度傲慢,言辞激烈,坚决不同意求和,将楚庄王使者撵走。
楚庄王使者回到楚军大营后,将先谷的态度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冷笑道:“晋国将帅不和,果然如伍参所言”
于是楚庄王决定采纳伍参计谋,派人前去给晋军一点颜色看看,试图激怒晋国人。
于是,楚庄王回头询问,哪位智者可愿意前往晋国大营,替寡人羞辱晋国人一番,但是不能失礼啊!哈哈哈……。
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大声道:“启禀大王,微臣不才,愿意前往晋国大营走一遭,如果不能完成使命,甘愿受罚”。
当即就有人应诺上前,表示愿意前往晋国大营去激怒晋国人。
楚庄王定睛一看,原来是主管邦交的一个少宰,此人平常就伶牙俐齿,楚庄王于是便派大夫少宰前往晋军大营交涉。
少宰奉楚庄王命令,来到晋军大营,先是深鞠一躬,然后趾高气扬的说道:“我奉楚王之命,前来给元帅问安。
我们国君年轻时遭遇内忧外患,我们君王既不懂文韬,也没有武略,还不擅长饮酒作乐,更不熟悉军事作战,就是一个孱弱之君。
这次我王之所以来到了郑国,就是效仿我们先王楚穆王和楚成王,他们曾经来到郑国训诫郑侯,所以这次我们来训诫郑侯,遵守礼法。
现在希望贵国军队不要误会,倘若晋军撤退,我们楚国定然回避。
所以委派我来向贵军元帅禀告:‘楚军疏于戒备,误打误撞来到了此地,冒昧邀请贵国将士暂且后撤,就当是我们君王前来不吝赐教,请诸将领指点一下敝国政务。’”
此话看似自谦“不善战事、无意冲突”,实则暗藏两层讥讽:一是暗指晋军此前屡战屡败,像“儿戏”般不堪一击;
二是用“前来赐教”的轻慢语气,实际上就是挑衅对方”。
荀林父肯定是不想打这一仗,转头看向上军将士会,士会心领神会,立即上前施礼道。
“特使您说的没错,楚君遵照先君遗命,前来训诫郑国,理所当然。
而我们晋国人之所以来郑国,那是因为当年周平王有昭命,让郑国和晋国守卫王室,毋忘王命,如今郑国人早就将其抛之脑后,所以我们国君派我们来这里,也是训诫郑国。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郑国好,晋国人怎么敢得罪楚国士族,我看都是误会,那咱们各自后退,不要伤了和气最好”。
士会这是准备接受和谈,眼看双方和谈就要完成,谁知道副将先縠已拍案而起,手握剑柄怒斥使者道:“哼……我告诉你,士会说的不对。
我们晋国军队来此目的就是奉了国君之命,将楚国军队赶出郑国,清除荆蛮之痕迹。
并且我们国君说了,不管对方是谁,晋国军队不怯战,不避战。
回去告诉你家主子,要战便战,不战就赶紧滚,少啰里啰嗦”。
这下子先谷直接把路子堵死,要和楚国军队决一死战。
少宰返回楚营复命,将先谷和赵同,赵括等人言论讲述一遍。
楚庄王听闻后拍手笑道:“晋军如此急躁易怒,攻破他们不在话下了。”
于是楚庄王要效仿当年城濮之战晋国人的计谋,进一步戏耍晋国人,特别是这个先谷。
当年先轸和狐偃戏耍楚国成得臣,大败楚国,就是不断挑衅成得臣,是他失去理智,最后战败被杀。
现在我们就用当年晋国人的计谋,戏耍他孙子先谷,这就叫天道轮回。
于是楚庄王继续派出使者,再次来到晋国大营,继续示弱,表示楚国不愿意和强晋为敌,咱们还是和谈盟会吧!
荀林父和士会求之不得,这次直接告诉侍卫,不许先谷,赵同,赵括,魏錡等人前来打扰楚国使者,荀林父亲自和楚国使者和谈。
最终双方决定和谈,确定好三日后正式在管地会盟,然后荀林父亲自派人送楚国使者出营,防止先谷等人捣乱。
等到楚国使者安全被送出晋军大营,荀林父这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如今他虽说是中军主帅,可是先谷,赵同,赵括,魏錡这些人他根本管不住。
这些人都是世族大家,就连晋景公都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