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730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730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1/2)

    汤若望在大明已经呆了很多年了,在制造总局待了也有一年。

    但汤若望觉得,在制造总局待的这一年,所了解到的东西,远胜于此前的那许多年。

    在汤若望的心目中,制造总局实在是科研者的圣地,这里聚集了全大明最顶尖的各门类人才。

    在他遥远的故乡,可能唯有各大王国的少数几个首都,有类似的研究场所,但规模却压根不能跟大明的制造总局比。

    但这一年中,唯独有一点让他十分疑惑,那便是宋应星、毕懋康等几位阁下,似乎并不希望他去制造总局的各式工坊调研。

    大部分工坊和研究场所,都有大明近卫军的军人轮值看守,即使他是制造总局的客座高级匠师,也不允许进去。

    不过也仅仅是疑惑而已,他从遥远的科隆来到这里,首要目的并不是做科研。

    而且宋应星等几位阁下,乃至这位年轻的王和大明朝廷对他都很礼遇,不仅给他官职,还给许多的薪俸和赏金。

    一年时间,他通过帮助制造总局改良火炮,单是从朝廷获取的赏金就已经超过一万两。

    甚至这位年轻的王爷,还专门请朝廷为他在京城西郊特批了一块土地,用来为主建造一座教堂。

    朝廷的工部只收取了成本费用,他只花费一万多两银子,便建造好了这座教堂。

    虽然银子花光了,但自此他便觉得有了家,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定然能将主的福音撒播在这片土地上。

    宋应星等几位阁下不喜欢他去调研大明的科研项目,那么他便不去。

    可是如今宋应星阁下拿出来的土豆,和他所声称的农作物改良方法,却让汤若望心动不已。

    他认为这与那些科研项目不一样,提高土豆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而且他的那套农作物改良方法,如果传回他的故乡,也定然对提高其他作物的产量有帮助。

    这对他家乡的百姓而言,是福音,是主的恩赐,他想争取一下。

    虽然他即使没有得到允许,仍旧可以以写信的方式,托人将这方法传回欧罗巴,但汤若望还是坚持得到允许。

    他在大明生活这么多年,知道中国有句古话,人无信不立。

    汤若望很喜欢大明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传承千年的古代谚语,诸如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

    他不能在不经过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盗窃独属于大明的东西,那是不道德的。

    毕懋康闻听此言,心里便暗自摇头。

    以他对武英郡王殿下的了解,这样的技术张世康不大可能同意外传,毕竟这是制造总局一直以来的规矩。

    然而,张世康接下来的话,却令他略感惊讶。

    “这完全没问题的,汤若望阁下,本王很乐意看到,你的祖国因为大明的技术而养活更多的国民。

    但是,有一点你要明白,大明有句古话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

    你要告诉你的国王和国民,是大明朝廷,是宋应星先生,让他们不再挨饿。”

    张世康的口吻很温和。

    在他看来,事关武器国防,乃至其他重要的科研项目,当然要保密。

    但唯独粮食问题,不该作为政治工具,退一万步讲,如果所有的国家都能因此生产更多的粮食。

    那不仅对于其本国,还是对于大明而言,都算是好消息。

    不仅能养活更多的人,他也可以通过海贸买到更多粮食,更早实现让大明百姓全都吃饱饭的宏愿。

    这,是好事。

    既然是好事,他自然没有理由回绝。

    对于汤若望,张世康其实还挺佩服的,这老头儿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不知经历几多辛苦,遭遇几多凶险。

    他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传教。

    有鉴于欧罗巴殖民者打着传教幌子在美洲干的那些非人之事,张世康对传教总归是带着一丝反感。

    但他认为这汤若望不一样,这是个很纯粹的人。

    他单纯的就是想传教,并坚定的认为,让主的福音照耀更多的人,这对大明的百姓是好事。

    为此,不惜花费自己所有的家当也毫无怨言。

    张世康没理由不佩服这样的人,当然,他并不会因此这份佩服,去为汤若望买单。

    朝廷可以给他批一块土地建造教堂,但建造教堂的银子自己想办法。

    工部可以帮他建造,银子汤若望出,汤若望高兴,朝廷也因此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赚钱的机会。

    一举两得。

    张世康目前对待传教的事,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干预。

    你有能耐随便传,至于大明的百姓信不信你的主,百姓说了算。

    汤若望闻言嘴都咧到了脖子根儿,他扭头对他的欧罗巴同僚道:

    “听到了吗,托马斯教士,郡王殿下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的人!”

    而后又起身来,对着张世康郑重的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