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684章 老掉牙的桥段

第684章 老掉牙的桥段(1/2)

    方正化说罢,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有点懵。

    堂堂大明朝兵马大元帅、世袭镇国公,打了那么大的胜仗回来,不尽快赶回朝廷接受封赏,反而去救灾?

    “为何?”崇祯皇帝十分不解的询问道。

    “这……老奴也不清楚,传信的人说,近卫军数万大军已经被公爷派往永平府各县村落。

    公爷甚至还下了严令,敢不尽心者,轻则军棍,重则斩首。”

    方正化也不能理解张世康的行为,毕竟自古以来赈灾这种事,都跟军队不搭边。

    历史上也几乎没有让军队去救灾的情况,毕竟军队的职责是防御敌国,不欺负老百姓就不错了。

    倒是有不少人借着着救灾的幌子,背地里做吞并百姓田产的腌臜事。

    “唉,咱们这位公爷呀,想法总是出人意料。”王承恩感叹道。

    这一点崇祯皇帝和方正化都很认同,不过王承恩又接着道:

    “不过皇爷,公爷这么做,定然可以极大增加百姓对朝廷的认同,是好事。”

    崇祯皇帝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由得点了点头。

    几年来的相处,崇祯皇帝已经对张世康有了很多了解。

    尤其是这几年来大刀阔斧的改制,对于手握军权乃至改制权柄的人来说,其中可以中饱私囊的机会太多了。

    可是张世康一件都没有做,而且改制的大部分内容,几乎都是在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勋贵阶层头上动土。

    镇国公府是崇祯皇帝赏赐给他的,是之前成国公的府宅,然而两年了,据说镇国公府不仅没有任何大的花销用于改造,反倒还拆掉了不少东西。

    理由竟然是维护起来太麻烦。

    而这两年来的改制,绝大部分好处,都是分给了最底层的百姓,改善的,也是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以前,他还没有细想,可是这么多的事情凑到一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崇祯皇帝又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懂那家伙,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呀!

    崇祯皇帝内心叹了一口气,对王承恩道:

    “告诉礼部的人,迎接的仪式暂缓,先不必那么着急了。”

    收复了那么多的故土,国库目前也不缺银子,崇祯皇帝自然是想借着机会,隆重庆祝一番。

    当着满朝文武和京城百姓的面,宣读一系列的恩赏,一方面算是给张世康以及近卫军的鼓励和认可。

    而另一方面,也算是崇祯皇帝告诉天下人,大明已然中兴,告诉那些敌人,他崇祯失去的东西,总会亲手拿回来。

    倒不是崇祯皇帝太虚荣,对于一个多次写过罪己诏的天子,那些失去的故土,同时也是他失去的尊严。

    可是现在那家伙竟然抛下一切,救灾去了。

    这真让崇祯皇帝有点绷不住,即使知道这对朝廷的声誉来说是好事。

    “老奴遵命。”王承恩说罢,和方正化一同退去。

    崇祯皇帝摊开一副空白的圣旨,坐在龙椅上沉思,片刻之后,他提起朱笔开始写对于张世康的赏赐圣旨。

    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犹豫。

    ……

    “叫下面的弟兄们都加把劲儿,要尽可能的将百姓全部救出来。

    告诉他们,只有咱们这样做了,以后自己的家乡亲人遇到困难,当地的军队才会有样学样。

    告诉他们,军队不止是卫国,还可以安民保家。

    军视百姓如草芥者,百姓视军如仇寇。”

    简陋的中军大帐内,一个个负责往各地救灾传递消息的传令兵进进出出。

    在救灾这件事上,张世康竟然比作战时还用心。

    这让孙维藩很是不解,要知道作战的时候,张世康还会时常埋怨他什么事都要来问他。

    可是整整三天时间,这大侄子在救灾上竟然事必躬亲。

    甚至考虑到百姓无处容身无米果腹,在各州府衙门没有来得及调度粮草以及救灾物资的情况下,让近卫军以军帐、军粮冲抵。

    甚至没再跟他的小媳妇捣鼓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但有下面人解决不了的事,即使是大半夜,这大侄子也会想办法解决。

    这太奇怪了。

    “大帅,该吃午饭了。”孙维藩提醒道。

    他本来是想借着一块吃饭的机会,试探一下口风,看看自己的战功能否达到赐铁券的门槛。

    毕竟世袭公,和世袭侯,那可不是一个档次。

    倒不是孙维藩急功近利,实在是老孙家的怀宁侯世袭两百多年了,若能在他孙维藩这里升一升,说是他一生的夙愿也不过分。

    人呐,都有点念想,在这一点上,倒是跟崇祯皇帝别无二致。

    “哦,是有点饿了。”张世康放下手里的事,招呼孙维藩一块吃饭。

    饭倒是还算丰盛,一只鸡,一条鱼,还有半根据说是附近猎户打到的鹿腿。

    张世康不大喜欢铺张浪费,但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