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673章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第673章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1/2)

    “对,就是这个老登。”张世康毫不讳言。

    这老登在原有的历史线上,就不顾郑成功的劝阻投降了大清,张世康只知道这老登目光短浅,却没想到短浅到这种地步。

    大明这两年的变化那么大,这老登竟然还是敢蠢蠢欲动,实在是愚蠢至极。

    可偏偏这老登手里还握着海量的战船,拥有全亚洲最庞大的水师舰队。

    此前张世康多少有点投鼠忌器,但现在大清国被他打的七零八落。

    在外部,荷兰佬和葡萄牙佬也迫不及待的想击败郑芝龙,好夺取郑家的海外殖民地。

    这时候不收拾这老登,更待何时?

    “老登?老逼登?”黄得功嘀咕了一句,他老家话倒是有这么个骂人的俚语。

    孙维藩闻言皱眉道:

    “这郑芝龙虽然一直有二心,可他手底下的军事力量以及财力可不小。

    泉州那边的部署,不过是郑家的冰山一角,大帅应当谨慎。”

    自打成为禁卫军副元帅后,孙维藩就对大明潜在的敌人做过调查。

    以前他只听张世康说郑家家大业大,却没想到大到那般地步。

    想他堂堂怀国公,还完了泰宁侯家的债务后,家底也就一万多两银子。

    可郑家一个月的收入,就赶超他数百倍,家底更是没有上限。

    而按照张世康这大侄子的说法,这些银子,本该都是朝廷赚的。

    一想到这个,孙维藩就生气,恨不得亲手灭了郑芝龙。

    “放心吧,若是真与郑芝龙开战,少不了你孙副帅。”张世康哪里不知道孙维藩的念头。

    说罢就端茶送客。

    ……

    第二天张世康就率领一千人的护卫,离开辽河赶往归化城。

    张世康离开后的第三天,近卫军近半兵力开始往关宁锦方向撤军。

    辽河边的近卫军营盘越来越小,最终只剩下万余人暂驻。

    而在辽河的另一边,望着河对岸的近卫军营盘,大清国的将领们个个喜笑颜开。

    “大明竟然撤军了!”有人欢呼道。

    “早知道他们补给不足。”

    “胡说!咱们携些必死护国之志,定然是张世康这狗贼害怕了!”

    同时,也有脑子活络的将领开始拍马屁道:

    “有理,摄政王殿下统兵有方,这都是殿下的功劳。”

    “是啊,若没有摄政王殿下,莫说激发这五万杂兵的斗志,就是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召集起来,都绝无可能。”

    “叫我说,咱们士气高昂,就该趁着近卫军人少,渡河去灭了他们,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

    听着背后部将们的议论声,多尔衮没有说一句话。

    近卫军能撤兵,已然是给了他、给了大清国喘息的时机,这是他此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即使是现在他也不明白,为何张世康不继续进攻。

    大明体量庞大,不至于真因为补给问题供应不了几万的军队,只需多加一点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至于渡船,他知道大明组建了水师,完全可以调派战船来运兵。

    可是不论如何,张世康毕竟是撤军了。

    听着身后部将一口一个狗贼的叫着,多尔衮突然感觉脸上发烫。

    他曾经也这么叫,但他、乃至整个大清国被狗贼打的如此凄惨,那他们又算什么?

    至于反攻,多尔衮是想都没想过,紧急召集起来的这五万杂兵,战力几何没人比他更清楚。

    大清国没有水师,召集到的渔船虽然不少,但一次最多也只能运输三四千人。

    被张世康坑过数次的多尔衮,并不相信这是真的,近卫军绝不会露这么大的破绽给他。

    说不定河对岸的近卫军只是个诱饵,而一旦他真的上钩,那大清国可就真的完了。

    “正红旗留下驻防,其余部队,随本王回京!”多尔衮沉声道。

    盛京不久前才经历动乱,局势本就十分不稳定。

    如今的大清国,不仅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和八成的精锐,最大的问题是阿济格等皇族的战死。

    新提拔出来的旗主有将而无兵,新的权力分配也亟待解决,新君也等待着他得胜归来后举办登基大典。

    多尔衮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更让他坐卧难安的还不是这些。

    他曾当着大明使节陈应的面,猜测大明补给不足,还提出让张世康撤军的提议。

    可没想到近卫军真的撤了。

    这不免使他想起陈应当时给的招降条件,皇族可以活命,且所有人都能分上部分田地。

    虽然这个条件十分荒谬,但以近卫军如今的做派而言,那张世康似乎并没有开玩笑。

    可是他拒绝了。

    如果这个条件是真的,那么……待大明下次来袭,他还能撑住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