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 第822章 以武止戈(下)

第822章 以武止戈(下)(1/2)

    "启禀陛下,水西安氏与那永宁奢氏世代姻亲,平日里便有诸多违逆之举,甚至一度陈兵织金关外。"

    "如若自贵州调兵,老臣担心贵阳恐有不靖之风险。"半晌,首辅方从哲强忍住内心的惊骇,拱手朝着案牍后的年轻天子涩声道。

    时至如今,他连四川和云南的土司都不相信,又岂会忽略这狼子野心的水西安氏?

    "首辅所言甚是,"闻声,兵部尚书王在晋也是骤然起身,表情急促的附和道:"水西势大,贵州实在不容有失。"

    虽然如今西南战乱尚未平定,但随着叛军强攻昆明无果,转而退守澄江府,并向曲靖府进军,胜利的天平已然开始向朝廷倾倒。

    既然局势已经好转,便无须冒着"城门失火"的风险从贵州调兵。

    "贵州地广人稀,水西安氏在当地传承千年之久,历史上几乎从未出兵染指过其余省份的疆域,尤其是那水西大长老安邦彦更是阴险狡诈,生性谨慎之辈。"

    "昔日永宁宣抚司与水西安氏相距不过两百余里,那安邦彦尚不敢随意下场,如今又岂会为了一群败军之将铤而走险?"

    轻轻摆手,止住暖阁中众臣的非议后,年轻天子脸上流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表情,声音虽是淡然,却充斥着无与伦比的自信。

    嘶。

    随着窸窸窣窣的私语声响起,在场的绯袍高官们尽皆神情复杂,喉咙处似有千言万语要奔涌而出。

    拥兵自重的土司,困兽犹斗的叛军,距离朝廷中枢数千里的边陲重镇,这三者之中的任意一条都是足以引起朝野震动哗然的关键点,可案牍后的天子却打破陈规,无视主动现实因素,通过分析那水西大长老安邦彦的心理,继而调兵遣将?

    虽说"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但天子的这个决定未免有些过于草率了。

    这可是将贵阳,乃至于整个贵州全境变成了赌注,与那虎视眈眈的水西大长老安邦彦进行一场心理博弈。

    "陛下,此举过于凶险呐.."

    面面相觑之下,次辅刘一燝率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其沙哑深邃的声音也将众人恍惚的思绪随之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军国大事,岂容儿戏?

    这也就是案牍后的天子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那个乳臭未干的"皇长子",否则刚刚那番骇人听闻的言论必将引来"千夫所指"。

    "土司畏威而不怀德。"

    "只要曲靖府一日不丢,那安邦彦便一日不敢轻举妄动,否则早在滇东叛军围攻昆明之际,这老贼便领兵南下了。"

    面对着群臣的质疑和劝谏,案牍后的天子显得十分淡然从容,漆黑的眸子中涌动着异样的光彩。

    事到临头须放胆!

    在原本的历史上,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在起事之初,曾以"勤王"为由弑杀了彼时的四川巡抚,四川总兵,重庆知府等封疆大吏,惹得整个四川震动,无数军民百姓为之流离失所,人心惶惶。

    但即便奢崇明气焰如此嚣张,那老谋深算的安邦彦也没有立刻起兵与其遥相呼应,而是在作壁上观一年之久,确定朝廷"分身乏术"之后方才竖起了反旗。

    而且在正式起兵造反之后,安邦彦也没有选择向四川进兵,配合奢崇明拿下西南核心成都府,反倒是领兵围困贵阳府,并在奢崇明兵败之后,第一时间向朝廷请降,希望能够就此"止戈"。

    基于以上种种,足可分析印证安邦彦其人最是善于见风使舵,绝不会"意气用事",且目光相对"短浅",一直在觊觎贵州本省的疆域领土。

    "这.."

    许是觉得天子所说也有几分道理,也或是被天子扑面而来的气势所震慑,原本面色涨红的朝臣们纷纷变得沉默不语,兵部尚书王在晋也紧锁眉头,开始认真思索天子战略的可行性。

    "另外,朕得到一个消息.."

    见面前的心腹重臣们仍在犹豫不决,大明天子朱由校便从右手卷宗中抽出了一封被专门标注的奏本,意有所指的说道:"叛军分崩离析,内部已有人向朕乞降。"

    嗯?

    只一瞬间,在场朝臣的注意力便被转移至朱由校手中的奏本,原本还算平稳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

    假若叛军自乱阵脚的话,天子刚刚那"铤而走险"的举措便变得有迹可循了。

    "敢问陛下,何人乞降?"

    趁着首辅方从哲及次辅刘一燝等人传阅奏本的当口,心急难耐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便忍不住询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西南战事可不仅仅意味着战场的厮杀,还与粮草军饷的后勤,西南其余土司的态度,辽东局势等问题息息相关。

    尽管他内心比任何人都渴望尽快结束这场围绕昆明展开的西南骚乱,但作为兵部尚书,他更清楚过犹不及的道理。

    如若朝廷因为轻信夷人叛将,做出了某个不理智的决定,极有可能葬送西南的大好局势,让驻守在昆明的京营将士们前功尽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