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是论新政初期的社会关系变革和体系模式改组。帝国新政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续命,当时内外局势相对复杂,体系基本崩盘,三大案一方面培育了新的势力,另一方面为两件事打下了根基。第一抄没的官员土地没有按照惯例,直接分配给普通民众,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允许,赵宇本身还需要靠乡绅旧集团维持国家基本运作,没有培育出合适的体系之前,还是需要靠老系统进行国家日常维持。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原因。传统时代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也就注定了兼并,这种形式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旦有个天灾人祸或日子不好过,土地被收购是注定的事情,帝国的国策早期是通过皇庄过渡,因为当时的条件直接玩土地国有化。分分钟,赵宇估计得提前成为亡国之君庄。
第二是传统娱乐行业的转型和系统性调整。任何的体系变革,客观上来讲,战争年代是最容易进行的。和平时代涉及体系性变革的,就很难。青楼模式就成为第一个要大改的地区之一。以青楼模式为原型,帝国歌舞团组建开始帝国娱乐行业转型,也注定帝国产业性升级不可能走某大国的道路,而是温水煮青蛙。当然,这是基于国内外的情况,西方那时候连神权都还没有瓦解,有大把的时间,如果是战争,那估计就不行了。落后一步,那是真的要人命。能说和平时代有和平时代的变法。
三大案之后正式入驻江南地区,瓦解江南体系,也就是传统势力的大本营。同时也确定帝国的土地国有化政策和道路不可能走红色华国的土地革命道路,毕竟那是要赵宇的命,以抄为主,以收为辅。部分传统乡绅主动上交土地获得第一批产业名额,包括玻璃厂,造纸厂,印刷厂以及水泥厂等相关产业。第一批第一阶段玩竞拍形式本质上是为改组社会模式和社会体系进行所谓的利益交换。后期经过三轮调整,基本上势力也进行改组,第一批实业转型的也基本完成产业性调整和市场性重组。文家是第一个主动上缴土地转型实业,加之文渊本人在帝国盐务系统改革中立有功劳,被立为典型。启渊投行成立,是帝国第一家启渊投行,标志社会形势变革体系基本完成。
土地国有化是迈入近代化政治革命所必备的措施,只不过帝国的道路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大部分土地持有者也就是书香门第,选择和文家一样。后期,出于江南政治布局,需要又处置了一批第一代实业家,第一代实业家。多是书香门第转型而来。也因祸得福帝国相关章程规定,集中产业也就是工厂最低时薪,最低工资包括养老善后三餐是有严格要求。
第一批被处置呢,本质上是由于复杂的原因,江南地区传统时代一直是政治,凭借粮食产量高,书香门第加上风景宜人,大量的退休官员选择在江南地区养老办学,收学生久而久之,江南地区的政治情况是相对比较。入驻江南地区,本质上是赵宇亲自下场,对江南地区进行操刀手术。江南系统瓦解之后,组建江南集团,压制江南地区十几年,西宁变换处置后,西宁地区因矿物资源和相对的当地本土势力较弱作为重点行政发展地区组建,西宁生产建设兵团并开始行政试点。通辽地区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进行确定,要进行产业升级后,赵宇巡查各地巡常江南时期时,判定江南集团使命基本完成,对体系进行二次重组。
这里说一下,被处置的实际是以陆家为首的特殊势力帝国的政治改革,毕竟是改革不是革命,如果全面发动革命,那肯定是要崩盘,所以允许部分人土地防止留下,带上福产出国在海外,如果被当地势力欺负,帝国情报部门,外交部门会出面做,当然这一点是帝国的国力,确实有这个实力。陆家本质上是连接海外派与本土的联络员。他被处置是有复杂的原因,当然它本身不算太干净,也是原因之一。前期的改革,陆家其实是因为有功获得了一样特质的海贸许可证。
传统封建朝代呃,从明清开始对外交流可能会减弱,但是这个交流是指民间官方对外交流一直没有断过。无论是明朝也好,清朝也好,帝国早期重新梳理海贸系统后,先是由官方处置,后来考虑到一家独大带来的问题,有三家集团,皇家集团,外经集团,和江南地区的江洋集团三家共同进行海贸。前不久,刚刚敲定关于海贸模式可能要重新进行改组。
体系改革也就是社会模式重组,本质上是社会玩法的转变。前面提到的例子,但是帝国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改革不至于那么火急火燎,不改革就要死,所以动作相对比较缓慢。科举制为例,花了十几年时间,扫盲式运动一边发动群众处理乡绅,只要你经得起查工作,反而比较难做一些,并且帝国在审查过程中明确一个原则,合法资产论新政以后超没官员贪腐资金要进行资产核查,哪怕有一文钱是他的合法资产,这一文钱就不动,所以也有部分土地不是没收,而是以股置产。产业体系集中化之后,一方面,工人阶团体由于工种需要,多数是具有具体性的,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成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