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一袭青色圆领袍,腰间玉带衬得人挺拔如竹的青年,正是桂阳公主的儿子赵节。
同时,也是李承乾造反队伍的主力。
谁也不知道,在冥冥之中,三人早早的聚集在了一起...
赵节的话才刚说完,李承乾就摆了摆手,“你们两办事,孤很放心,只是..."
还不等李承乾把话说完,一位东宫侍卫就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跑到李承乾的耳边,以只有两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道。
“殿下,从皇宫那里……传来可靠消息,说是……燕王李恪...”侍卫说话的速度快,语言也很是简洁。
“说是收服大约三万的突厥部众...以及三千的突厥骑兵...并且,他们都远归附于燕王...”
在得知李恪再立新功,李承乾的右手一下子握成了一个拳头,重重的敲击在木栏上。
初春的阳光,落在他清俊的脸上,却驱不散脸上凝起的寒霜。
他没有立说话,招了招手,示意侍卫退下。
自己的目光,依旧锁着码头上忙碌的漕工,半晌,眼神中有某种的光芒,一闪而过。
一旁的赵节和杜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
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消息,让眼下的太子李承乾,如此失态。
作为堂兄的赵节,见状连忙上前半步,压低声音道。
“太子殿下,可是出了什么事?”
听到赵节的话,对于这个堂兄,李承乾倒也没有什么隐瞒,故作轻松的说道。
“倒也没有什么,就是二弟李恪,在草原,再立新功,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三千突厥骑兵,外带三万突厥部众,作为兄长的孤,正为他感到高兴呢!”
李承乾的话,让赵节和杜荷也不禁为燕王李恪的生猛感到一阵心惊。
觉得李恪小小年纪,会做生意也就罢了。
就连打仗都这么生猛,简直非人哉!
只不过很快,赵节就缓过神来。
在他看来,只有三千燕王卫的李恪,就能立下如此大的功劳。
那么有着五千东宫六卫的李承乾,若是能抓住机会...
想到这,赵节猛地抬起头来,眼珠一转,突然压低声音。
“殿下!如今突厥势弱,到处都是叛逃的部落,燕王殿下也不过是侥幸收服了些突厥散兵,走了些狗屎运而已!"
"你要是到了草原,以您麾下的精锐。绝对能够打出比他漂亮一百倍的战绩。”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您麾下的东宫六卫,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只要您一声令下,莫说三千突厥骑兵,就算是三万,也能为您踏平!”
杜荷闻言,也跟着恭维道:“太子殿下,赵节兄所言极是!东宫六卫加上陛下给你配备的护卫军,足有七千之众,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远比李恪那临时收编的突厥部众可靠得多!”
“并且,我们还有将作监特制的强弩和重甲,都是对付骑兵利器!”
李承乾听着两人的话,眼中的阴翳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自信的笑意。
他修长的手指抚过因为要前往幽州,从未锻造的佩剑,剑鞘上镶嵌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太子突然轻笑一声,淡淡说道:"你们说得对,孤确实该为父皇分忧了。"
他的目光扫过码头上忙碌的漕工,又望向远处巍峨的宫城,声音陡然拔高。
“赵节,杜荷。”
“属下在!”
“孤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明日清晨黎明新起之时,粮食必须装好。”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如炬地扫过赵节和杜荷。
“孤一刻也不想多等了。”
“还请殿下放心,微臣和杜荷公子马上再去召集人,连夜赶工,在明日破晓前完成装船!"赵节立即躬身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杜荷也连忙附和:"下官这就去调集更多人手,就是把太仓库的老鼠都叫来搬粮,也定在卯时三刻前办妥!”
听到两人信誓旦旦的保证,李承乾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
而在李承乾离开后不久,赵节和杜荷便马不停蹄,分秒必争地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
赵节立即派人去城中各处征调民夫,就连夜间巡逻的更夫都被临时抓来充数。
太仓前的火把很快连成一片,将整个码头照得如同白昼。
杜荷则带着几名书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核算账目。他手中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每当有胥吏送来新的粮单,他都要反复核对三遍才敢落笔。
而两人之所以如此拼命,其实也是各自家中都有本难念的经。
赵节如此想要跟随李承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