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434章 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第434章 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1/2)

    面对李孝恭的追问,还未考虑好是否同意李恪,参与到征讨突厥大军的李世民,眉头微蹙,目光在殿中众臣之间游移。

    他现在急切的需要一个台阶下。

    作为帝王,他既不愿驳了李孝恭的面子。

    也不愿,因为李恪是他的儿子,在群臣还未达成共识时就独断专行,显得有失公允。

    更况且,此时的他也尚未权衡好李恪出征的利弊。

    一方面,李恪不愧是最像他的儿子,骁勇善战、精通兵法,在军事上确实继承了他的天赋与谋略。

    且在朔方待了一年多的时间,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说,对突厥也算是较为了解。

    只是,面对这种对峙局面,就连李靖这种久经沙场、善谋善断的名将,一时半会儿都没有找到打破僵局的机会。

    李恪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皇子,真的有办法扛起打破对峙的重任?

    李世民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龙椅扶手的螭纹,目光掠过已经恢复平静的李承乾。

    当然,此时的李世民并不知道,不是李承乾的定力突然间变好了。

    这么快,就从能够领兵前往朔方的亢奋中冷静下来。

    而是李承乾从李孝恭的嘴中,听到“燕王李恪”这四个字,给他刺激到了,让他快速的冷静了下来。

    目光看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萧瑀等一众大臣。

    等到李世民看到,正在低头窃窃私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时,他脸上的表情突然舒展了几分。

    这两位肱股之臣,自晋阳起兵时,便追随他左右。

    一个善谋,一个善断。

    此刻讨论的这番激烈,看样子是已有计较,正在两权相利取其重。

    “咳咳...”

    想到这里,李世民轻咳一声。待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御座之上后。

    “房卿、杜卿,”李世民的声音自带一股不容轻犯的威严。

    “你们随朕多年,对军国大事一向见解独到,看你们俩,讨论的这般激烈,可是有了良策?”

    听到李世民的话,

    房玄龄与杜如晦默契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责怪的意味......

    “良策,有个鬼的良策。”

    “刚才尽想着给郡王赔礼道歉,根本就没来得及思考这件事。"

    “都怪老杜这家伙,若不是他挑起给河间郡王赔礼道歉这件事,我也不会被带偏了思路....."

    房玄龄暗自腹诽。

    但他也不愧是千古名相,面上却不动声色。

    抬头间,他看了一眼上座的李世民,上前一步道。

    "陛下明鉴,臣等确实有些浅见。"

    说话间,他眼角余光扫过李孝恭。

    "臣以为河间王所言不无道理。燕王虽年少,但弓马娴熟,胆略不凡。北伐大军正值用人之际,若能让其随军历练,既可助代国公一臂之力,也能为大唐培养一位宗室帅才,再有......”

    说到这,房玄龄的脸露微笑,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群臣,打趣的说道。

    “万一,燕王殿下,如代国公预料的那般,打破了目前征讨大军遇到的困局,岂不是意外之喜?”

    杜如晦见状,立即会意,接着补充道。

    “房相,所言极是!燕王在朔方时便屡立战功,这些考验于他而言,既是磨砺,亦是证明自己的良机。”

    "况且军情如火,当以社稷为重。若能借此机会历练皇子,又能解边关之危,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听完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谏言,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也是频频点头,显然也是被这番说辞打动。

    不过说到底,还是李世民心中其实早有论断。

    不然,以他果断英武的性格,又怎会容忍这场争论持续到现在。

    在太子李承乾自动请缨,前往朔方运粮之后。

    李世民内心就已在考虑让李恪参与北伐之事。

    毕竟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不如让两个儿子都去军中历练一番。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没有立马就下决断。

    而是把视线投向长孙无忌,缓缓开口道。

    “辅机,你有什么看法?”

    作为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自然不希望在民间声望比太子李承乾还要高的李恪……在军中再立战功,进一步影响到李承乾的地位。

    但眼下李世民明显已有倾向,若贸然反对,反倒显得自己心胸狭隘。

    长孙无忌心思电转,面上却不动声色,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房、杜二位大人所言极是。燕王殿下虽年少,但胆识过人,又有代国公坐镇军中,必不会有所闪失。况且……”

    他微微一顿,目光深邃,“此次北伐,若能借燕王之勇破局,既可震慑突厥,又能彰显我大唐皇室之威,实乃上策,不过有一点——”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