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龄,你的想法与李靖将军倒是不谋而合,他现在就是这般做的。”
听到从李世民嘴中传出的这一句话,房玄龄旋即有些诧异。
他看向李世民,有些不解的问道:“陛下,既然李靖将军没有贸然进攻,而是采取了同样的策略,那为何前线还会传来紧急军报?莫不是其中还有其他隐情?”
房玄龄此话一出,倒是让李世民的表情变得有些讪讪然了。
他轻咳一声,略带尴尬地说道。
“咳咳...这...说来...也怪朕有些心急...虽说李靖将军的战略部署并无差错,但十数万大军出征在外,所需的粮草物资,也是不是一个小数目,前些天,朕看到各路大军传来的战报,见迟迟没有太大的进展,就....
说到这,李世民有些心虚的看了看朝堂下的众人,词钝意虚地继续道。
“在回信的时候,就责令他们若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冒险,寻求战机,尽快打开局面。”
“大概是李将军收到朕的旨意后,为了不辜负朕的期望,便想着尽快打开局面,缩短出征时间,于是加大了侦查力度,却没料到天意不可测啊。”
说话间,李世民抬手指了指,身前大门外的天空,语气有些沉重的说道。
“只是,尽管我们早就想到了临近冬日,早就让士兵们随身携带了冬衣,但是,不曾想北方草原上的冬天,会如此的酷寒难耐。这些天,温度骤降,下起了小雪,许多外出侦查士兵的冬衣,根本不足以抵御这般严寒,冻伤严重。已经出现不少的非战斗减员情况。”
说完,李世民拿起刚才的急报,朝着众人扬了扬,示意道。
“这封信,也是李靖将军向朕和朝廷,索要更多保暖物资与精通冻伤治疗的军医的求援信。”
朝堂之上,众人听闻此言,神色愈发凝重。
长孙无忌更是赶忙出列,拱手说道。
“陛下,竟然事态紧急,臣建议即刻从临近州县征调大量厚实的皮袄、棉被等保暖物资,同时召集太医院擅长冻伤治疗的大夫,组成医疗队伍,火速送往前线。”
李世民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说到这,他又看向刚刚被任命为民部尚书的戴胄,淡淡的问道。
“关于最近的一批粮草物资,应该筹备好了吧?什么时候送往前线?”
戴胄闻言,急忙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礼,赶忙上前回复道。
“陛下,这批粮草物资已经筹备了一大半,但因近期多地降雨,导致道路受阻,运输马车行进困难,所以尚未能按时集结完毕。臣已加派人手,全力推进此事,预计五日后可完成筹备,并即刻启程运往前线。”
李世民眉头微微皱起,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道。
“五日后?时间紧迫,前线将士们急需粮草物资,片刻耽搁不得。你务必想办法加快进度,协调好各方力量,朕希望三日后便能看到粮草物资起运。”
还是属于新官上任的戴胄,目前还尚处于磨合状态。
听到额头微微冒汗,连忙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组织人力肩挑背扛,也要在明日将物资起运,确保前线的供给。”
听到戴胄如此表态,李世民神色稍缓,微微点头道。
“朕自然相信你,但此事关乎前线战事成败,不可有丝毫懈怠。若在筹备和运输过程中遇到任何难题,可随时向朕商议,朝廷上下都会全力支持你。”
刚才还有些担心的戴胄,心中稍安,向李世民行了一礼之后,这才慢慢退回了队列。
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指的是杜如晦和房玄龄。
房玄龄一般出主意,杜如晦则作决断,比喻为了大唐的事业而亲密合作。
又作“房杜”。
从某些方面来说,房玄龄的心思相对而言,要细腻、缜密一些。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午时,关于大唐目前最重要的北伐战事上,所遇到的问题,也在协商中,得到解决。
只待事情一步一步的去推进。
且陛下李世民对待他们这些臣子,向来宽厚仁和。
若是平日里,眼见事情已经商讨完毕,李世民便会让大臣们退去,各自回去吃饭处理政务。
然而今日,眼见到了饭点,却半晌没有让他们散去的意思,难不成,那封急报中,还有什么让陛下比较为难或难以决策之事?
房玄龄在一旁默默思索,觉得此事或许没那么简单。
想到这里,房玄龄朝着李世民一拱手,恭敬地说道。
“陛下,看您一副悬而未决的样子,是不是信中还有什么其他事情,让您也觉得为难?若不涉及到军中机密,陛下不妨直言,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哈哈哈哈哈...知我者...玄龄是也!”
在房玄龄问出这句话之后,李世民便收敛起脸上凝重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