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342章 太子、魏王再赈灾

第342章 太子、魏王再赈灾(1/3)

    贞观三年,三月。

    在李恪离开长安后不久,李世民就将房玄龄进封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行使宰辅之权。

    虽然,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在朝中架空了李渊那一代的老臣,行使了宰辅的权利。

    但是,毕竟没有正式的名号。

    如今李世民正式加封他们为左、右仆射,这无疑是对他们能力的高度认可和对他们过往功绩的肯定。

    而身为尚书右丞的魏征,则调任秘书监,负责整理典籍、参与朝政谋划以及为李世民提供明智的谏言。

    与突厥连年的大雪灾不同,这几年的大唐也接二连三的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贞观二年的旱灾和蝗灾,便是对大唐的一次严峻考验。

    这两场几乎一起而来的自然灾害,导致关中大地干裂,庄稼枯萎,蝗虫漫天飞舞。

    关中大部分百姓们流离失所,齐聚长安。

    若是按照历史原来轨迹,这两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大唐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关中百姓的流离失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不安,治安问题也会随之凸显。

    大量的灾民涌入长安,给长安带来巨大压力,粮食供应紧张,物价飞涨。

    除了引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还会饿死无数百姓。

    但好在当时的长安城中,有着蜀王李恪的存在。

    心生怜悯之心的李恪,不忍这么多大唐百姓遭受苦难。

    使出了浑身解数,赈灾施粥,以工代赈,建造蓝田县。

    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跨国购买粮食,以平息物价。

    可以说,李恪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的救下了来到长安的那些灾民,也让整个长安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一时间,关中的百姓家中,都供起了李恪的长生牌,他们口口相传着李恪的善举,将他视为救星一般的存在。

    正所谓命运无常,贞观三年,也就是今年,大唐再次爆发了旱灾。

    只不过这一次,长安城中,已经没有了李恪的身影。

    前往封地任职的他,自然无法帮助朝廷协助这次赈灾任务。

    但好消息是,这一年的大唐恢复了不少的国力,朝廷在应对此次旱灾时,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资源。

    再加上,有了李恪上一次救灾的经验,朝廷此次应对旱灾更加从容有序。

    因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决定借鉴李恪曾采取的以工代赈之法,组织大量灾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道路修缮等工作。

    这样既为灾民提供了生计,又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

    但有了李恪这个前面赈灾的榜样。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对这次赈灾之事蠢蠢欲动。

    实在是李恪在救灾之后的声望,荣升之快,几乎可以说,比之太子李承乾也要更胜一筹。

    这让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要知道作为太子,威望和地位,最好都要保持在皇帝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顺利继承大统。

    但李恪的崛起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朝堂和百姓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虽然说,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非常的懂事,不愿留在长安,也没有流露出要跟他争夺东宫之位的意思。

    但是,无论是朝堂之内,还是民间,总会有人时不时拿他与燕王李恪做对比。

    而让太子李承乾心里很有压迫感的就是,在年前,也就是冬日皇室狩猎的时候。

    在他与魏王李泰比试射箭的时候,因为地震的原因,差点误伤到父皇李世民。

    李承乾觉得,他必须在这次赈灾中有所作为,展现出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担当。

    唯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在房玄龄与杜如晦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付这次旱灾的时候。

    还不等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一行朝廷上的大佬,推荐这次赈灾的人手。

    太子李承乾就站了出来,朝李世民拱手道。

    “父皇,儿臣身为太子,也想为这次受灾的百姓做些事情,希望父皇将此次赈灾之事,交由儿臣。”

    面对突然出列的李承乾,李世民一脸欣赏的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之色,然心中亦有几分疑虑。

    毕竟,上次赈灾施粥的时候,想着锻炼一下这三个儿子,让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魏王李泰这三个儿子,一人负责一处施粥地点。

    最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表现平平,只有那个满脑子鬼点子的李恪完成了任务。

    眼下赈灾救命,虽然,自己现在的物资和底蕴,比起去年要好上很多。

    但李世民仍对李承乾此次主动请缨有些担忧。

    毕竟赈灾之事关系重大,关乎百姓生死与国家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