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246章 廷议与宫迁复旨

第246章 廷议与宫迁复旨(1/2)

    半个月前的某天。

    太极宫,两仪殿。

    虽说不是大朝会,但群臣汇聚一堂,气氛却异常庄重。

    金色的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洒在殿内,映照出斑驳的光影。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群臣。

    一道高挑的身影,正站在大殿中央侃侃而谈。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往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谨。

    在见到柴绍前往一趟朔方,就由左武卫,升为右武卫大将军后。

    再加上听说,被突厥来使拐走的蜀王李恪,一个还没他肩膀高的孩子,也在幽州跟突厥人打的有来有往。

    原本被杜如晦、房玄龄以休养生息打消的北伐念头,再次在张公谨的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又在向老板李世民,推销现在可以攻打突厥的六条理由。

    什么突厥国内政局混乱,薛延陀等部叛离,连突利那老小子都打算投奔你了。

    他们还遭了灾,粮食少。

    一顿操作下来,就连一旁看戏的程咬金都觉得他厉害。

    一次说这么多话,竟然一点都不结巴,简直比唱戏的还流利。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张公谨的陈述,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他清楚的明白突厥的威胁,也明白现在正是突厥最为虚弱的时候。

    不能让他缓过劲来,不然到时候对付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大唐利益的决策。

    听完张公谨的建议之后,群臣们肃立两旁,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窃窃私语,场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对于突厥遭了雪灾、内部政局混乱等情况,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不会否认,也不可能否认。

    不然,他们也不会建议李世民又是拉拢北方草原诸部,又是分离突利与颉利的关系。

    还以增援兵马、资源等方式,扶持薛延陀部壮大,制衡东突厥。

    只是,你说的轻松,是不是也忘记了,自家其实也遭了灾的,先是大旱灾,随后又是蝗灾。

    虽然说在某位皇子的大力支持下,侥幸未伤元气的渡过了。

    但这并不代表大唐的国力,已经恢复到了可以随意发动战争的程度。

    像收复朔方那样的只是局部战争,花费也相对较少。

    但是,若是对付控弦近二十万的突厥,还要一战而定的话。

    那所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必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大唐的国库经历了连番的灾害,虽说国库不减反增,有所充盈。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突厥底蕴依在,控弦之士近二十万,想要一战而定,绝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庞大的军队,还需要充足的粮草和精良的武器装备。

    大唐的国力虽然正在恢复,但还未到可以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地步。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沉思着张公谨的建议。

    下不了决心的他,便将视线投向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人。

    这三人中,杜如晦和房玄龄行使宰职之权。一位除了是国之重臣外,更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对于是否应该出兵突厥,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

    一行三人看到李世民投来的视线,三人短暂的对视了一眼,内心只有同一个想法,不好弄。

    过了好一会,三人都没有想好说辞。

    眼看李世民的眼神逐渐变得不耐烦,杜如晦左宰相,上前一步,刚想开口。

    就在这时,从外面小步跑来一个小黄门,朝着李世民禀告道。

    “启禀陛下,内侍省殿上太监,宫旭奉旨还朝。”

    见到小黄门突然打断了这个议题。

    就算是贵为左右宰相的杜如晦和房玄龄,也下意识的松了一口气。

    ......

    “宣他进来吧!”

    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是喜是怒,淡淡的看了一眼小黄门,

    小黄门又小跑着来到殿外,拉起长音。

    “宣,殿上太监,宫旭觐见。”

    不一会,弓着腰的殿上太监宫旭,拿着一本他自己书写的奏折,就风尘仆仆的走进了殿内。

    五体投地叩拜在了地上,颇有些底气不足的说道。

    “殿上太监,宫旭拜见陛下!”

    见到,宫旭双手捧着一份奏折,李世民眼神朝着上面轻轻一扫。

    一旁的王德见状,立马领悟到李世民的意思。

    走上前来,从宫旭的手中接过了那份奏折,然后双手呈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接过奏折,轻轻翻开,目光迅速扫过其中的内容。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是在认真阅读并思考着奏折中的内容。

    宫旭跪在地上,心中忐忑不安。

    他深知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