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民感激涕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颤声道:“大人,我们本是城外的农户,黄巾围城时,家中老小都被乱兵杀了,只剩我们两人逃了出来。若能得一栖身之所,感激不尽。“
孙原点头:“去吧,明日便来安置点报到。“
处理完这起纠纷,众人继续前行。不料刚转过山坳,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在原地——只见道路两旁,赫然矗立着数十座用头颅垒成的“京观“。那些头颅大多已经腐烂变形,但依稀可辨生前都是青壮男子。乌鸦在观顶盘旋,发出刺耳的啼叫。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腐臭味,令人作呕。
李怡萱掩口倒退一步,面色惨白。她想起自己在洛阳时,也曾见过这样的京观,但规模远不及此。那时她只觉恐怖,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的血腥与残酷。
心然立即上前扶住她,自己的手指也在微微颤抖。她想起在洛阳时,曾听人说起皇甫嵩大破黄巾军后,曾将数万黄巾军首级垒成京观,以震慑余党。那时她只觉震撼,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景象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林紫夜则下意识地按住了腰间的药囊,似是准备取药。她想起自己在医馆见过的那些伤者,他们的伤口,他们的恐惧,都与这些头颅有着某种联系。
孙原死死盯着那些京观,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认得这些首级中的一些面孔——那是守城战中牺牲的将士,本该入土为安,如今却被堆在这里示众。他想起昨夜在医馆,看到的那些战死将士的遗物,那些未寄出的家书,那些还未完成的誓言。
“这是...何人所为?“他的声音沙哑得可怕。
随行的侍卫低声道:“是前日郭大人下令垒建的...说是要震慑残余叛军。“
孙原闭目良久,方缓缓道:“传令下去,今日之内,将这些京观尽数掩埋。死者已矣,何必再辱其尸骨。“
他转头对心然道:“心然,你随我来。“
心然点头,跟上孙原的脚步。她知道,孙原此刻的心境,如同这京观一般,既沉重又复杂。
孙原走到最近的一座京观前,蹲下身,轻轻拂去头颅上的灰尘。那是一张年轻的面孔,眉目清秀,却已毫无生气。孙原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自己曾与这位将士并肩作战,他曾说:“大人,若能守住邺城,便是我等的福分。“
“大人,“心然轻声道,“皇甫嵩大人当年也是这般做的。“
孙原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清理头颅上的泥土。他知道,皇甫嵩的用意是震慑叛军,但这样的做法,却是在人心上再添一道伤痕。
“人心若已溃败,再大的京观也难以为继。“孙原低声说。
心然点头:“大人说得对。“
辇车继续前行,但气氛已然不同。每个人都沉默着,唯有车轮轧过路面的声音格外清晰。孙原的心中,翻涌着无数思绪。
回到太守府时,已近午时。府门前挤满了告状的百姓,沮授、审配等人正在前厅忙碌地处理公务,案头堆满了卷宗。见孙原归来,沮授连忙迎上:“大人回来的正好。今日已接到民事纠纷七十三起,多是田宅财物之争。“
审配补充道:“还有不少是阵亡将士家属抚恤发放的问题。“
孙原强打精神:“可有什么难断的案子?“
沮授与审配相视一眼,皆露难色。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角落传来:“下官倒觉得,这些案子看似复杂,实则都有法可依。“
说话的是个三十出头的文士,面容清瘦,目光炯炯。孙原认得此人名叫射坚,原是宫中的黄门侍郎,因战乱滞留邺城,暂时在府中帮忙。
“哦?愿闻其详。“孙原示意他继续说。
射坚取过一卷案宗:“譬如这起田产纠纷。甲乙二人皆称某块田地归己所有,但地契均已遗失。按《户律》,当以纳税记录为准。下官查过去五年赋税簿,皆是甲在纳税,故田地当归甲。“
他又取过另一卷:“再如这起财物纠纷。丙称战乱时寄存财物于丁处,现丁拒不归还。按《杂律》,寄存之物需有契约为证。既无契约,又无中人,只能视为赠予。“
射坚处理案子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却又不忘人情。不过半个时辰,便解决了十余起积案,让在场众人都暗自佩服。
孙原默默观察,发现射坚办案有个特点:他总是在律法框架内,寻一个最合情理的解决之道。既不拘泥法条,也不徇私枉法。
午后,一桩棘手的案子被呈了上来。两个老妇争夺一个孤儿的抚养权,都说是孩子的祖母。孩子才三岁,被吓得哇哇大哭。
沮授和审配都觉为难——两人都拿不出确凿证据,孩子又太小,问不出所以然。
射坚却道:“这有何难?将孩子放在堂中,让二位老夫人各站一边。孩子走向谁,便是与谁亲近,自然就是他的亲人。“
果然,孩子毫不犹豫地扑向其中一位老妇。另一人见状,只得悻悻而去。
孙原忍不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