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17岁,她为祖国光辉而奋斗! > 第1044章 我们才是外国人

第1044章 我们才是外国人(1/2)

    珲春的口岸,我国这边,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办事十分效率。

    到了俄罗斯那边,就变成了铁皮棚子,设施都非常简陋,甚至可以说有些破破烂烂。

    口岸不允许拍照,大家都收起了手机。

    一些第一次出国的游客,只能用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俄罗斯这边口岸的工作人员,的确效率很慢,他们慢悠悠地检查护照、核对信息,慢悠悠地盖着章。

    苏醒等几个姑娘,觉得在国内口岸“唰”的一下就被交接到俄罗斯这边了,到了这边,却卡了挺长时间。

    张彩凤不敢说话、也不敢乱看,紧张得不得了。

    又等了一会儿,她们终于从铁皮棚子里出来了,坐上了俄罗斯这边的过境巴士。

    张彩凤从车窗向外张望,看到有不少俄罗斯大兵,还拿着枪,她刚松懈一些的情绪顿时又紧张了起来。

    苏醒坐在张彩凤旁边,发现了她的异样,小声安抚她道:“口岸都是会查得严一些的,别紧张,一会儿车就应该开了。”

    张彩凤点点头,“嗯嗯。”

    她连“嗯”声都没敢太大声。

    高洋家里有不少人都在部队,在这种地方,她倒不会紧张,甚至有点儿兴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俄罗斯大兵。

    裴诗琪在闭目养神,一会儿还要坐几个小时车呢,得抓紧时间休息。

    她们这次出境游的目的地是俄罗斯远东的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不过我们国人更喜欢叫这座城市为“海参崴”。

    国人提起这座城市,心情都会有点儿复杂,因为它曾经是我国的领土。

    它是在1860年,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被割让给俄罗斯的,被俄罗斯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

    《中俄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都割让给了俄国。

    她们这次过来,除了度假游玩,也是想看看这片曾经的华国国土。

    屈辱史,更应该被记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用奋斗让民族更强大,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记住过往的伤痛,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把屈辱化为奋进的动力,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过了珲春口岸,并不是马上就到海参崴了,还需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呢。

    几个姑娘在巴士上等了一会儿,车终于开了。

    张彩凤也终于松了口气。

    车子驶离口岸后,没过多久,就没什么人烟了。

    这边明明跟国内延吉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差不多,也都是黑土地,但国内放眼望去,都是规整的田地,一片丰收盛景。

    而俄罗斯这边,则到处都是荒草地。

    车内有不少国内的游客发出了叹息的声。

    特别是上了一些年纪的游客,真看不得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就这么荒废掉。

    有几个游客小声议论起来。

    “这边的人都不种地啊……”

    “哎呀,他们人口少,全国才一亿多人,国土面积却比咱们大了快一倍,没那么多人种地呗。”

    “真是可惜了……”

    “听说这边水果、蔬菜都很贵,这么多地荒着,咋不种呢?”

    “这世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跟咱们国人似的,爱种地、擅长种地呀。”

    张彩凤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她家就是农村的,她小时候也没少跟着家里人干农活,现在看着这大片大片的荒地,她也觉得很可惜。

    车子继续往前开,沿途还会路过一些小镇和村落。

    有些村落已经荒废掉了,随处可见废弃的房屋。

    有的房屋窗户、门已经被拆掉了。

    那位领队的导游就坐在距离苏醒、高洋等四个姑娘不远的位置。

    他说:“那些废弃房子的木质窗户、门,经常会被人拆了去烧火。”

    裴诗琪问:“烧壁炉吗?”

    导游:“……就是单纯的生火,取暖做饭。”

    裴诗琪脸上少见地出现了一瞬的茫然。

    巴士行驶了两个小时左右,在斯拉夫扬卡镇停了下来。

    导游说:“这里是补给站,车子会在这里停留半小时左右,大家抓紧时间,去去卫生间,饿了渴了的,也可以去买点儿吃的喝的,不过不要走太远。”

    众人答应着,排队下了车。

    苏醒等四个姑娘先排队去了卫生间。

    这边的卫生间也很简陋,裴诗琪是皱着小脸儿出来的。

    现在已经是傍晚五点多了,还有至少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才会到海参崴。

    高洋说:“咱们吃点儿东西吧,到了那边都得七八点了。”

    苏醒点头,“行啊。”

    裴诗琪、张彩凤自然都没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