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 497、叩开天门、有妖魔处斩妖魔,方寸山来人!

497、叩开天门、有妖魔处斩妖魔,方寸山来人!(2/3)

修炼便如呼吸般自然,举手投足间,无时无刻,道行都在悄然增长。】

    【你混迹在灾民队伍中,与他们同吃同住。】

    【渐渐地,你学会了伐木造屋、凿石为基,能编竹篮,善渔猎这些凡俗技艺,反倒让你对“道“有了更深的体悟。】

    【期间你注意到,除你之外,另有一群身着宗门道袍的年轻修士也在斩妖除魔。】

    【只一眼,你便认出——那是方寸山弟子。】

    【但你并未上前攀谈,自顾自事。】

    【春寒料峭,冰雪初融。】

    【新的一年,有了翻新的田垄和重建的屋舍。】

    【方寸山的修士,一批一批,匆匆离去。】

    【你正赤足站在水田中,与熟识的灾民们一同插秧。】

    【泥水没过小腿,青嫩的秧苗在你指尖排成整齐的绿线。】

    【忽有破空声自天际传来。】

    【四位修士踏着流光溢彩的法宝翩然而至,惊起田间数只白鹭。】

    【在前面的是一位约莫十岁的生的可爱的女童,踩着碧玉长笛悬在半空。】

    【她双手叉腰,杏眼圆睁:“喂,你也是方寸山的吗?”】

    【你依旧弯着腰,将一株秧苗稳稳插入泥中。】

    【泥点溅在粗布裤腿上,你却浑不在意,拢好之后,你才直起身,摇了摇头。】

    【“不是方寸山之人。”】

    【女童身后身着月白道袍的男子眉头微蹙,玉簪上的流苏随风轻晃:“既非我派弟子,为何要来清河除魔?”】

    【你想了想道,“我祖父曾是方寸山弟子,后回到了清河郡。”】

    【说罢,周身忽有清辉流转,《斜月不老术》特有的三相星辰虚影在头顶若隐若现。】

    【女童后面另外一身穿粉袍女子嗤笑一声,“我当是谁,原来是入不得方寸山门墙的俗家弟子。”】

    【其中不乏嘲笑之意。】

    【周围劳作的灾民听后,纷纷攥紧了手中的秧苗,脸上有怒气起伏,却隐而克制住。】

    【月白道袍的男子神色稍霁,语气缓和了些:“小道友既有家学,不如多花心思在修行上。如今门中遴选弟子,首重根骨资质……积攒这些善功,怕是不够。”】

    【他认为你是一个入不了方寸山,想走善功这条捷径之人。】

    【女童叹了口气,“唉,要不是今年斩妖数额不够,谁愿意来清河这种穷乡僻壤……真够无聊的。”】

    【她忽然瞥见你沾满泥浆的衣摆,嫌弃地皱了皱鼻子。】

    【一行四人,在无兴趣,御空离去。】

    【你感应四人修为,女童修为最高有固神中期,其余三人只有塑体圆满的修为。】

    【原来他们来这里斩妖除魔,是攒善功吗?】

    【身旁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擦了把汗,惊讶道:“景先生,竟不是来自方寸山?”】

    【自你让他们直呼姓名后,让他们不需要唤“仙师”,这些淳朴的灾民折中唤你“景先生”。】

    【你扶正秧苗根须,点头道:“正因如此,我才不让你们称我仙师。”】

    【众人闻言相视而笑,仿佛早有预料。见你疑惑,一个挽着裤腿的老农笑道:“这世上哪会有跟着我们插秧锄地的仙师哟!”】

    【你闻言一笑,接着忙活起来,太阳已要下山。】

    【方寸山四人并未真正离去,而是隐在云端默默注视。】

    【见你依旧插秧,太阳烈日周之下,一丝不苟,很快就横平竖直插满半亩水田。】

    【你忙完没有休息,反而帮比你慢上半拍的汉子修补田坎。】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撒在点缀绿意的水田上,黑皮油亮的大水牛悠闲的在田埂上。】

    【不少已经忙碌完收工的扛着锄的凡人,路过熟捻和你打着招呼。】

    【云端上的女童歪着头,玉笛在掌心转了个圈:“这人当真古怪。”】

    【粉袍女子讽刺道,“蠢人罢了,沉迷凡俗之事,不顾修行。”】

    【四人在不逗留,御空而去。】

    【你这时才抬头看了一眼,便不在意。】

    【满意看着成片的梯田,已经插好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更何况是水稻,种在沃土。】

    【忙完农活,你跨上田埂上歇息的水牛。】

    【牛角上挂着的书卷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这不是什么修行秘籍,而是与凡人们熟识后,他们所喜欢的书籍罢了。】

    【上面写着《燕王随行录》,是后人编写,记载的是七千年的一人,燕王陆沉。】

    【这位燕王有着很高的声誉,无论是修行界还是凡尘之中。】

    【因为此人完成了两个壮举,一者是飞升此界,要知道此界飞升台只开了两次。】

    【此人留下的道统,三真一门还是正道九门之一,不过却神隐于世,在九门之中存在感不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