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爸爸今天会来看我的朗诵比赛吗?”小雨的声音把林薇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今天是周五,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李哲下班后会直接去“那边”。但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林薇还是给李哲发了条短信。
“当然会来,爸爸答应过的。”她说,心里却不确定。
学校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小雨站在台上,紧张地寻找着观众席。朗诵已经开始五分钟,李哲的身影仍未出现。林薇看着女儿失望的眼神,心微微作痛。
就在小雨快要上台时,礼堂后门被轻轻推开,李哲气喘吁吁地溜了进来,对女儿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小雨的脸上顿时绽放出光彩,朗诵得格外动人。
回家的路上,两个孩子兴奋地围着爸爸说个不停。李哲不时看向林薇,眼神复杂。
晚上,安顿好孩子睡觉后,李哲罕见地没有去书房处理工作,而是留在客厅。
“今天谢谢你赶来。”林薇递给他一杯茶。
“我答应过小雨的。”李哲停顿了一下,“苏晴那边有点不高兴,但我还是来了。”
林薇有些惊讶,这是李哲第一次主动提起那个女人的名字。
“为什么告诉我这个?”
“因为我想让你知道,这个家对我来说很重要。”李哲的语气有些生硬,像是很久没有说过这么感性的话。
林薇微微一笑:“我知道。就像我知道,如果有一天你父亲需要照顾,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尽儿媳的责任。”
这句话点明了他们婚姻的实质——一种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上的伙伴关系。爱情或许已经淡去,但彼此的羁绊却深入骨髓。
夜深了,林薇独自在书房整理旧物。她翻出一本相册,里面是十年前婚礼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穿着洁白的婚纱,依偎在李哲身边,两人眼中满是憧憬和爱意。
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婚姻会是这样一场漫长的妥协与平衡?
林薇记得最困难的那段日子,是发现李哲出轨后的第三个月。表面上,生活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是无法抑制地想象丈夫在另一个女人怀里的画面。她开始失眠,体重下降,甚至在对孩子说话时会突然走神。
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李哲带着孩子们去公园玩耍,林薇独自在家打扫卫生。在书房整理文件时,她无意中发现了李哲的遗嘱副本。上面清楚地写着,他所有的财产——包括公司股份、房产和投资,百分之八十留给了她和孩子们,只有一小部分留给了他自己的父母。
林薇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能动弹。这份文件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能说明李哲对家庭的重视。那一刻她明白,尽管李哲的情感已经出轨,但他生命的根基仍然牢牢扎在这个家里。
从那天起,林薇决定重新定义自己的婚姻。她不再把自己视为受害者,而是这场婚姻的主动管理者。她开始储蓄,报名学习各种技能,悄悄规划着自己的未来。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拥有选择的底气。
“妈妈,你做噩梦了吗?”有一天早晨,小雨突然问她。
“为什么这么问,宝贝?”
“因为昨晚我起来上厕所,听到你在房间里哭。”女儿天真地说。
林薇怔住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将情绪隐藏得很好。那天她意识到,即使为了孩子,她也不能只是假装幸福。她必须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薇逐渐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自由。由于不再把婚姻视为情感的全部寄托,她反而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伴侣。她开始注意到李哲为家庭做出的努力——即使在与苏晴热恋的时期,他也从未错过孩子的家长会;每次出差,总会记得给每个人带礼物;他尊重林薇的生活空间,从不干涉她的学习和社交。
这段婚姻就像一艘改变了航线的船,不再驶向浪漫的爱情岛,却在责任与尊重的海面上平稳前行。
一天下午,林薇在商场为母亲选购生日礼物时,意外遇见了苏晴。那女人比她想象中年轻,也更有气质。她们在化妆品专柜前对视了一眼,苏晴似乎认出了她,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
出乎意料的是,林薇没有感到愤怒或尴尬,反而对苏晴微微一笑,点头示意,然后从容地转身离开。那一刻,她为自己的镇定感到惊讶,也明白自己真正接受了这段非常规的婚姻安排。
回家的路上,林薇想起堂妹曾经不解地问她:“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婚姻?”
当时她回答:“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如今她可以给出更深入的回答:婚姻不是童话,而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她选择留在这段婚姻里,不是因为软弱或依赖,而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孩子的健康成长,经济的稳定,以及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所带来的便利——这些对她来说,比追求一段完美的爱情更加实在。
林薇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李哲不能带女人回家,不能提出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