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汉武帝! > 第 157章 消弭

第 157章 消弭(1/2)

    “现在看来,我还是小视了。”

    东方朔平静的话语下,是深深的忌惮。

    毫无疑问,

    一切事都因度田起。

    太子进没说什么,父皇病倒,他走到前台都能感觉到倾天的压力扑面而来,

    仿佛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丞相长史边通冷哼一声,

    “遇山开路,逢水开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纵使圣明如文皇帝,在朝中也是步步惊心,

    陛下立大志,行大事,怎会一帆风顺?殿下,不要怕了,被邪风压倒,他们鼻子灵着呢,闻到您有一丝怕了就更来劲了。”

    边通透着怨气和烦躁混在一起的劲儿,

    霍光找他前,他还什么都不知道,最近一看这些事,他隐隐有些明白了,他与桑弘羊的为政观点相同,

    国家至上,王权至上,见有如此多逐利大于忠义之人,边通就气得两眼发直,

    东方朔淡笑,

    “边长史说得对,殿下也不必太介怀,世间事有阴便有阳,有正便有邪,有叛臣贼子,自有忠正之臣。”

    “东方大夫,我记得了。”

    边长史似嘲似讽,

    “东方大夫为大儒出身,偏信了那群疯子的学说?始皇帝独信阴阳五行家而亡国,此下流之说,不可与正学相比。”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东方朔望向太子进,“殿下可知,陛下迁都之意?”

    不等太子进开口,东方朔自顾自说下去,

    “关中地为长安所在王畿之地,

    西楚霸王与高皇帝有约,先入关中者王,关中为天下最肥沃处,于天下三分之一,民不过十三,论其富,十居其六,

    坐关中可撼动天下,

    高皇帝先入关中,楚霸王与项伯不愿将泾渭两河划给高皇帝,言巴、蜀亦是关中地 ,划巴蜀于高皇帝,高皇帝天命所归,坐拥天府,虽不如泾渭,仍能争夺天下。”

    边通皱眉,不知东方朔此时和太子说这些是何意。

    太子进不解道,“那长安如此肥沃,周遭群山扞关,父皇为何还要迁都?”

    东方朔叹服道,

    “陛下迁都,为千秋之业,其中得利非三言两语能说尽,朔只与殿下您说一处。

    关中巴蜀、汉中,为汉家王业之地,自汉立国,关内、关外自有高低,两地人不可擅自往来,关中出关外,关外如关中,所要文书是最难的一种。

    不仅如此,依汉律所书,关内金、粮、铜、马不得出关外,

    楼船将军杨仆平朝鲜有功,太上皇分其关外食邑,杨仆以关外侯为耻,自请命食邑少三一,转封关内侯,最终如愿....

    诸事如此,殿下,您可知了?”

    太子进并没有二弟一点就通的聪颖,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自然听明白了,

    “关内、关外....您是说天下仍未大一统?”

    边通在旁悚然,脸上动容。

    东方朔点头,

    从地理意义上,诸侯国是割据势力,推恩令和霍去病剿叛并行,才算是堪堪扫平诸侯国,

    前后不过几年功夫,诸侯国在行政上是消失了,而其留下的痕迹,却不能轻易消弭。

    另外,却如东方朔所说,

    关中、关外是两个世界,

    关中人与关外人享受着不同的政治待遇,除了关内关外,还有着南北差异,

    刘据迁都其中一途,是要消除关中的特殊性,所以因皇陵而生出的反叛合情合理,他们从汉立国就享受的特殊待遇都没有了,

    消除关内特权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到东汉才算完成,也是通过迁都的方法,刘据将此进程提速了最少一甲子,

    “陛下所行,是为了真正的天下大一统。

    齐地度田,为何时度,时不度?”

    边通更是变色,他便是齐地出来的官员,为齐地共举,身居高位,位列丞相之下,东方朔如此明晃晃的说齐地度而不度,东方朔敢说,边通都不敢听!

    太子进觇向边通,

    “东方大夫请讲。”

    太子进对东方朔充满尊敬,东方朔一针见血、力透纸背的本事,甚至不输霍丞相,

    说来,东方朔不被刘彻待见,除了政见相左外,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方朔处境和杨修相似,

    杨修懂曹操,东方朔懂刘彻,他们比领导自己还懂领导,

    东方朔更甚于杨修,杨修是暗戳戳的嘲讽,东方朔直接贴脸开大,

    刘彻建甘泉宫,东方朔嘲讽他,刘彻要杀乳母,东方朔又嘲讽刘彻,刘彻没杀他都算是宽宏大量了,

    “除海贸缘由,迁都至此,他们忌惮卫、霍将军将兵征伐....”

    地利是相对的,洛阳无险可守,别人攻打他容易,可借着更便利的水道,卫、霍神兵天降更快,

    “除此外,诸郡县都满意如今的天下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