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920章 宗藩条例折中

第920章 宗藩条例折中(2/3)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不也在妥协,自己也是在妥协。

    对于藩王们提出的“主脉绝嗣则选近支承袭”的请求,朱翊钧几乎没有犹豫,大笔一挥——“准!”

    宗藩条例,慢慢的被认可了。

    百官们也不上热闹了。

    万历十六年到了,不过,因海瑞去世的事情,今年的赐宴被取消,不过,该给朝廷百官的俸银,却没有减少。

    在一片祥和,欢愉的气氛下。

    朱翊钧在万历十六年的正月尾,下诏。

    召见秦王,楚王,晋王,周王等六位亲王入朝。

    也就是在万历十六年的三月,六王到了京师,安置在了西苑之中居住。

    大明万历十六年三月,北京。

    春寒料峭,但西苑内已透出几分暖意。

    一场特殊的“家会”在万寿宫举行。

    没有丝竹管弦,没有山珍海味,只有清茶几盏。

    御座上坐着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下首则坐着被特意召入京城的秦王、楚王、晋王,周王等几位在宗室中极具代表性的亲王。

    气氛起初有些拘谨。

    朱翊钧打破了沉默,他举起茶盏,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召几位入京,不谈国事,只论述家事。宗藩条例,关乎国本,亦系我朱氏一门之兴衰。前番纷扰,想必诸位心中亦有不平。今日,朕开诚布公,与诸位共商。”

    而后,天子首先肯定了秦王奏疏的“深明大义”,然后逐一阐述了朝廷的难处和改革的必要性,语气诚恳。

    在之前,那是线上对轰,到了线下,两方态度都非常温和。

    特别是天子,表现得很是和蔼可亲。

    接着,他明确表态:朝廷将采纳秦王奏疏的核心建议,即:玉牒永存, 所有宗室,包括被削爵为民者之名籍永不除于玉牒,确保太祖血脉本源清晰。

    主脉永续, 太祖亲封诸亲王以及历代天子封赐诸多亲王爵位 世袭罔替,作为各藩大宗主脉,永镇根本,主掌宗庙祭祀,确保谱系核心不坠。亲王若绝嗣,则由皇帝从玉牒所载其近支宗亲中择贤承袭。

    “此乃朝廷最大之让步,亦是保全宗庙血食之根本!望诸王体谅朕心,约束宗人,共维大局。”

    几位亲王听着皇帝清晰而坚定的宣示,心中五味杂陈。

    秦王率先离席,郑重叩拜:“陛下隆恩,存续宗脉,臣侄感激涕零!秦藩上下,必率先垂范,恪守新规,绝不负陛下保全之恩!”

    楚王、周王,晋王等也纷纷离席叩首,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尽管心中仍有不甘,但他们明白,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再争下去,恐怕连这最后的体面也保不住。

    这场“开诚布公”的谈话,标志着持续近一年的宗藩激烈抗争,终于以朝廷的绝对意志为主导,辅以对宗室核心诉求的关键让步,达成了最终的妥协。

    大明万历十六年(西历1588年)五月。

    酝酿、争吵、妥协、修订……历经波折得宗藩条例正式诏告天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份最终的条例,相较于朱翊钧最初那份极其严苛的“宗藩新例”,在具体条款上做了明显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让步:它保留了皇家玉牒制度的神圣性,确保所有朱氏子孙在法理上永远与太祖血脉相连。

    确立了亲王爵位(主脉)世袭罔替的原则,作为各藩祭祀主体,永不递降。

    然而,条例的核心骨架依然强硬: 宗室禄米财政负担被大刀阔斧地削减,亲王郡王俸禄大幅缩水。

    中下层宗室被大规模推向民间,科举、农商、百工之路彻底敞开,同时也意味着朝廷甩掉了沉重的包袱。

    ………………

    ………………

    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折中,朝廷保住了改革的核心目标,比如削财政负担、削冗员、削特权、增控制,而宗室则保住了他们最在乎的“名分”和“血脉正统”的底线。

    面子(玉牒、主脉爵位)给了宗室,里子(财政、控制权、人口分流)则牢牢掌握在了皇帝和朝廷手中……

    随着诏书飞驰各地藩府,大明的宗室们,无论亲王、郡王、将军、中尉,还是那些即将成为平民的远支宗亲,都明白一个时代结束了。

    他们或叹息,或庆幸,或茫然,或开始为新的生计筹划。

    而紫禁城中的朱翊钧,这场由他强力推动、申时行巧妙斡旋、最终以折中方式落地的宗藩改革,成为了万历朝乃至整个明代中后期解决宗室问题的一次关键性尝试,其影响深远……

    当然,这个时候得朱翊钧,可不清楚,这次的宗藩改制,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中,成为他本人最为耀眼的政绩……

    比将西域收入麾下,比让蒙古彻底臣服,比海外七块大的海外领土,都要巨大的功绩……

    后世学家非常不理解,大明帝国,明明在万历年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