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864章 廉政新风的家训

第864章 廉政新风的家训(1/2)

    伦敦合约签订后,大明使团又在伦敦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段时日里,大明使团并未闲居驿馆,而是受英方盛情邀请,遍访伦敦各处,既为增广见闻,亦为考察技艺与制度。

    英格兰人似乎对这群东方来客抱有无限好奇,从女王到市井小民,无不热情相待。

    张四维每日行程排得极满,或受邀赴宴,或参观工坊,或与学者对谈。

    他见识了伦敦塔里珍藏的珠宝,走访了皇家学会初具雏形的学术圈子,甚至观摩了莎士比亚剧团排演的新剧——尽管他对那些夸张的表演方式颇感诧异,但仍礼貌地称赞其“词藻华丽,发人深省”……

    他的儿子张丁征则更热衷于社交。

    他本就生得俊朗,又精通西语,很快在伦敦贵族圈中混得风生水起。

    某位伯爵夫人甚至公开称赞他是“东方来的阿多尼斯”,引得不少贵族小姐对他暗送秋天的菠菜……

    当然,这些风流韵事大多止于调笑,但传闻中,他与某位已婚子爵夫人的私会,却成了伦敦沙龙里最隐秘的谈资……

    使团中随行的数百名大明水师官兵,他们被安排参观**格林尼治海事学院**,与英格兰未来的海军将领们同吃同住,交流航海技艺。

    英格兰学员带他们登上训练舰,演示如何操纵帆索、测算航速,大明水兵则展示了中式罗盘和郑和海图的复制品,引得英方啧啧称奇。

    在这一个多月的交往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某位年轻的大明通译官,因协助文书工作,与一位负责接待的英格兰贵族小姐渐生情愫。

    两人常在泰晤士河畔漫步,一个用生硬的英语吟诵诗经,一个以走调的官话背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尽管彼此的语言都磕磕绊绊,但眼神中的炽热却无需翻译……

    在大明使团准备离开伦敦的时候,贵族小姐偷偷塞给他一枚镶嵌珍珠的银戒指,低声道:“若你再来伦敦……”

    通译官沉默良久,最终只留下一句:“海天辽阔,终有再会时。”

    这个贵族小姐在东方情郎离开后,生下了一个带有明确东方特色的孩子。

    而后,因为相思,成为了一个戏剧家,写下了可以媲美莎士比亚的戏剧……《潮汐堡的守望》,《镜中回廊》,以及《丝绸信使》这一系列影响英格兰数代人的戏剧……

    威尼斯镜子、会说话的鹦鹉,破碎的信件以及来自东方的折扇,成为了东西方最早交流的产物……

    当然,他的带有东方血脉的儿子,在三十年后,踏上了前往东方的船只……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成了一段佳话流传后世……

    五月底,大明的使团终于要离开了。

    英格兰人以最隆重的礼节送别大明使团。

    女王虽未亲至,但派出了高规格使节团,并赠予张四维一枚镶嵌红宝石的金质徽章,象征永恒的友谊。

    码头边,军乐队奏响雄壮的进行曲,英格兰海军战船鸣炮致敬,隆隆炮声回荡在河面上,宛如雷神击鼓。

    “起锚——!”随着号令,沉重的铁链哗啦啦收起,巨帆缓缓升腾,如云蔽日。

    岸上的欢呼声渐渐远去,唯有海鸥盘旋,似在护送这支跨越重洋的使团归乡。

    张四维独坐舱中,展开一幅英格兰人赠予的泰晤士河至好望角航海详图,指尖轻轻抚过那些陌生的海岸线。

    “此番西行,所见所闻,远超预期……”他低声自语。

    说话之后,张四维开始咳嗽。

    张四维的咳嗽声在舱室内回荡,沉闷而压抑,像是胸腔里塞了一把湿透的棉絮。

    他抬手掩唇,却见指缝间渗出一抹刺目的猩红。

    “父亲!”张丁征刚踏入舱门,便撞见这一幕,脸色骤变。

    他几步上前,扶住张四维的肩,声音发颤:“您这是?”

    “无妨。海上湿气重,旧疾复发罢了。”

    张丁征闻言大惊失色。

    “父亲,我们该在伦敦在休整一段时间,这样,您……”

    “糊涂。使团代表天朝体统,若因主帅病弱滞留外邦,或是,死在外邦,成何体统呢。”

    张丁征闻言稍愣片刻……

    船队经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终在九月初抵达大明南洋府重镇,南洋府总督叶梦熊亲自到港口迎接。

    按计划,使团将在此休整旬日,补充淡水食粮,再北上归国……

    上一次,叶梦熊前来迎接的时候,张四维是被抬下来的,而这次前来迎接,张四维还是被人抬下来。

    不过,两次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高热不退,咳血不止。

    “尚书大人肺金枯竭,兼有瘴气入体……怕是……熬不过这个月了。”

    随行郎中再次下了病危通知书,上一次也是在南洋府,张四维差点挂了。

    而这一次,一年后,他在南洋府再次病倒。

    而后,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