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824章 寻仙传道

第824章 寻仙传道(1/2)

    朱翊钧考校了朱常洛后,便离开了李太后的宫殿。

    随后,先去陈太后那里请安。

    又去了坤宁宫。

    陪着自己的皇后在坤宁宫中用了午膳后,才返回乾清宫。

    初春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宫苑的琉璃瓦上,折射出冰冷而耀眼的光芒。

    朱翊钧带着冯保两人走在深宫之中。

    朱翊钧脸上的表情有些沉郁。

    他还沉浸在自己大儿子给的小小震撼中。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如同皇帝身后一道无声的影子,亦步亦趋地跟着。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陛下周身散发出的那股低气压。

    冯保心中了然,定是殿下的功课未能让陛下满意。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宽慰的话,诸如“殿下年幼”、“来日方长”之类,但看到朱翊钧那紧抿的唇线和深不见底的眼眸,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帝王家事,绝非他一个内侍能轻易置喙的,即便是已经做到了最高级别了……

    他只能更加谨慎地落后半步,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两人一前一后,沉默地穿行在紫禁城宏阔而幽深的宫巷之中。

    朱红的高墙夹道,仿佛两道巨大的屏风,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投下长长的、沉重的阴影。

    脚下的金砖墁地光洁如镜,却冰冷坚硬,每一步都踏出轻微而空旷的回响。

    偶尔有巡逻的禁军远远经过,盔甲摩擦发出铿锵之声,旋即又消失在拐角,更添几分肃穆与寂寥。

    朱翊钧抬头望去,是层层叠叠、覆盖着琉璃瓦的重檐庑殿顶,在湛蓝的天空下勾勒出庄严而繁复的天际线,飞檐上的脊兽沉默地蹲踞着,俯瞰着这深宫中的一切。

    阳光只能吝啬地洒在宫墙的最顶端……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回到了乾清宫。

    朱翊钧没有像往常一样去看各地宗藩进献的新年贺表,而是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一人,缓缓踱步到暖阁外。

    他抬头看着悬挂在此三龙图。

    朱翊钧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左侧那幅画像上——他的皇爷爷,世宗皇帝朱厚熜。

    以聪慧绝伦、权谋深沉着称的帝王,少年登基,一生牢牢掌控着帝国权柄,修道炼丹也未曾真正放手。

    他的智慧、他的手腕、他的帝王心术……都不是平常人可以媲美的。

    殿内异常安静,只有更漏滴答的细微声响。

    朱翊钧凝视着画像中皇爷爷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睛,沉默了很久很久。

    画像中的皇爷爷,似乎也在沉默着回望着他……

    终于,朱翊钧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空旷的殿内几不可闻。

    他对着画像,用一种近乎耳语、却又清晰无比的语调,低声呢喃道:“皇爷爷……”

    “……他,可没有您聪明啊……估摸着修不明白……”

    “罢了罢了,修不明白,能糊住人就行……反正今日,也糊住了朕……”

    “我本土道教一直都是在汉地流传,若是朱常洛真有这份天赋,将道家带出国门外,在南洋发扬光大,也算是他的一番功绩了……您保佑这玄孙把……”

    朱翊钧还是很会调节自己的忧虑的……南洋府,老大肯定是要去的,因为他是皇长子,要起到表率的。

    至于到那里是治国安民,还是寻仙传道,就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万一,儿子真的在南洋府将道教发扬光大,也是宣扬本土文化了,这也是功德一件。

    话说回来,要是真的成了,南洋各岛屿,都改信了道教,弄不好自己这儿子,在历史上还能混成一方道祖呢。

    自己这个做老子的,只能给他安排贤臣良将镇场子了……

    大明万历十一年,正月八日。

    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如期开始。

    皇极殿内,庄严肃穆。

    丹陛之下,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朝服,按品级序列,肃然而立……

    蟠龙金柱高耸入云,御座之上,朱翊钧身着明黄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神情威严而沉静。

    经历了几日来的休沐,这位年轻的帝王再次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新一年的朝政。

    新年第一次大朝会,是定调子、划重点的时刻……

    内阁首辅申时行手持玉笏,率先出列,立于御阶之下,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开始了他作为内阁首辅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臣申时行,谨代内阁及六部九卿,恭奏陛下……”

    “万历十年,仰赖陛下圣德,百官用命,将士效死,黎民勤勉,我大明四海承平,百业俱兴,诚乃中兴之盛景!”

    …………

    “然,盛世之业,耗费亦巨!去岁国库收支,户部已详细核算,臣谨陈其要:

    “ 西域经略,路途遥远,转运艰难,耗费粮秣军资无算;辽东筑城戍边、南洋水师舰船维护、军械更新、将士犒赏,亦需巨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