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帮勾结西突厥的官吏被杀,朝廷空缺了大量的官吏,而陛下却迟迟没有下令补齐。
现在大战结束,立功的将士也班师回朝,陛下也该填补空缺的官职。
朝会开始后。
李世民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淡定地听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的主官汇报政务。
大半个时辰过后。
在文武百官焦急的目光下,各部主官这才汇报完政务。
御台上。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诸位爱卿,当前朝堂上空缺大量的官吏,这已经影响各部和各州郡政务的日常运行。”
“朕和一众重臣商议了许久,也任命了部分的官吏。”
果然是宣布官职任命!
一众四五品的官吏,他们的脸上顿时露出激动的表情。
这段时间他们提着厚礼,拜访了不少重臣,希望这一次的官职升迁有他们的名字。
沉默片刻。
李世民把目光从朝臣身上收回,他朝内侍挥了挥手。
内侍领命后,他脸色严肃地持着圣旨走到御台一侧,随后尖声念道。
“大唐皇帝令,襄邑郡王李神符,德才兼备,功勋卓着,志匡宗社,即日起升任为太府寺卿。”
嗡~
随着第一道命令的下达,太极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沉的嗡嗡声。
文武百官对于这道任命,心里充满了疑惑。
“李神符功勋卓着?”
“还志匡宗社?”
“他不是经常带头跟陛下唱反调,还带头地处摊丁入亩税收制度的推行吗?”
“为何陛下还让他担任太府卿?”
大唐的一众宗亲,号称功勋卓着的也就李孝恭、李神通和李道宗寥寥数人罢了。
而李神符此前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在武德五年率领并州的数万大军,斩杀500余东突厥的骑兵。
这算哪门子功勋卓着?
别说这帮官吏心里蒙圈,就连太子李承乾,心里也是充满不解。
他不明白父皇,为何会任命李神符为太府卿。
李神符真的不会拖杜荷的后腿吗?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时,内侍接连宣布道。
“大唐皇帝令,中书舍人高季辅,敷陈理行,雍容有礼,守节乘谊,即日起升任为光禄寺卿。”
“大唐皇帝令,相州长史王玄策,谋猷经远,累献良策,功劳甚大,即日起升任为凉州刺史。”
“大唐皇帝令,任命荆王李元景,为凤州刺史。”
“大唐皇帝令,任命滕王李元婴,为岳州刺史。”
“...”
当文武百官听到陛下把一众藩王任命为刺史时,他们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空缺的诸多刺史之位,竟然跟他们无关!
随着越来越多的藩王被任命为刺史,这帮官吏也发现不寻常的地方。
“陛下把支持税收改革的藩王,任命为上州或者中州刺史!”
“难道这些任命是对这些藩王的奖励?”
盏茶功夫后。
宣读完人事任命的内侍,这才收起圣旨退到一旁候着。
御台上。
李世民的目光放在杜荷身上,他朗声说道。
“杜荷今年负责的重大国事颇多,户部的政务也十分繁忙,朕打算再设一名户部侍郎,协助杜荷处理户部的事务。”
什么!
再设一名户部侍郎?
文武百官纷纷把目光看向杜荷,脸上顿时露出惊愕的表情。
难道陛下只是单纯地想减轻杜荷压力?
而没有分走杜荷权力的用意?
杜荷听到李世民给自己安排一个户部侍郎,他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处理繁琐的政务,现在有新的户部侍郎进来,他也能腾出手去做其他事情。
“李世民会任命谁为户部侍郎?”
杜荷在脑子里想了一圈,也没发现合适的人选。
毕竟户部和其他部门的官吏不一样,户部侍郎必须要精通算术,否则就没办法管理财政拨款和税收等事宜。
沉默十余息。
李世民接着说道:“太府少卿刘祥道,不仅精通财政事务,其生性亦是谨慎,即日起擢升为右户部侍郎。”
原来是他!
百官听到陛下任命刘祥道为户部侍郎后,顿时认可地点了点头。
刘祥道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前任户部侍郎刘林甫,属于名声不显,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杜荷暗中点了点头。
“不错!”
“有刘祥道这个能吏协助,我以后也能轻松一些。”
此人没有参与皇权的争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中立大臣。
御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