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太子即将继位时,百官们会在宫门前举行伏阙仪式。
这个过程包含“三辞三让”的程序,以示对皇位的谦逊和尊重。
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后,百官们才会恳请太子正式登基继位。
然而,到了宋代,伏阙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成为了朝廷百官和士大夫们向皇权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靖康之难前夕,太学生陈东率领数万军民伏阙,他们强烈要求宋钦宗重新起用主战派的李纲,并严惩投降派李邦彦等人。
这场请愿活动声势浩大,最终迫使宋钦宗不得不答应他们的要求。
进入明代,伏阙已经成为一种向皇权政治施压的常见手段。不过,在洪武朝,情况却有所不同。
由于洪武大帝的威严和统治力,至今尚未有官员胆敢冒险向他逼宫。
因此,当朱标听到“伏阙”二字时,他只是冷冷一笑,发出一声轻蔑的“呵——!”
朱标一脸无奈地说道:“朝堂上的那些文官们,基本上都已经被父皇给杀光了啊!如今春闱尚未开启,这一时半会儿的,哪里还能找得到那么多官员来跟着你们三个一起去午门前伏阙呢?”
刘三吾紧紧咬着牙关,面色阴沉地回答道:“老臣倒是有个主意,可以发动国子监的贡生们,还有那些进京赶考的士子们一同前去伏阙。”
朱标听了这话,心中虽然恼怒异常,但他的头脑却依然保持着最基本的冷静。
他心里很清楚,伏阙这种集体抗议的活动,如果参与的人数太少,或者参与者的官职太低微,那么其影响力和分量就会大打折扣,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要是去的人太多了,那他父皇朱元璋恐怕嘴都要笑歪了。
这岂不是正好给父皇送上门去一批现成的人头吗?
想到这里,朱标对刘三吾的提议连连摇头,表示自己根本不会考虑这种幼稚的政治行为。
毕竟,他的父皇朱元璋杀起百官来,简直就如同杀鸡宰羊一般轻松随意。
面对这样一个杀伐果断、冷酷无情的皇帝,又怎么能指望仅仅依靠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就能将其吓得退缩呢?
看到刘三吾等人脸上露出的疑惑不解的表情,朱标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然后缓缓地开口解释道:“父皇这一生,可谓是历经沧桑,饱经磨难。
他驰骋沙场,历经无数的刀光剑影和生死离别,才最终登上这至高无上的九五之位,成为至尊。”
朱标顿了顿,接着说道:“对于百官的奏折和士人的热血,父皇早已司空见惯,根本不会被这些所吓倒。
然而,真正能够让父皇心生畏惧的,恐怕只有那闪烁着寒光的刀剑了。”
说到这里,朱标不禁感慨万分,他的声音略微低沉了一些:“这便是我为何要与二弟联手的原因。
说出来,恐怕你们都难以置信,就连我自己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我竟然会与他并肩而立,共同对抗我那敬爱的父皇。”
朱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无常。
曾经,他对父亲充满敬仰,父亲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默默地在他背后支撑着他,引领他一路前行。
然而,如今这座山峰却横亘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成为他无法逾越的障碍。
或许,这种分歧早在他与父亲开始政见不合的那一天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又或许,是从父皇让他为庶母孙贵妃守孝那一刻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亦或者,自从父皇亲手将他的授业恩师宋濂置于死地的那一天起,父子之间的关系便如同被撕裂的锦帛一般,难以再缝合如初。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深埋在父子心中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当太子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刘三吾心中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面露难色。
犹豫片刻后,刘三吾终于还是鼓起勇气,问出了那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秦王,秦庶人此人阴险狡诈,犹如狐狸一般,他真的会心甘情愿地听从殿下的差遣吗?”
对于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这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头自然也是略有耳闻。
这其中不仅牵涉到太子之位的激烈争夺,更涉及到宫廷内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甚至还有一些流传于市井之间的“闲言碎语”。
这些传闻就像风一样,无孔不入,让人真假难辨。
朱标听完刘三吾的问题,先是长叹一声,仿佛心中有着无尽的无奈和惋惜。
然而,仅仅是一瞬间,他便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脸上露出了自信满满的笑容。朱标缓缓说道:“从小到大,二弟的脾气,本宫最为了解。”
他的语气平静而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