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知道了。”
郭家菜的大厅内,郭老师将电话递给了张远。
赵老师当众找他这事周围人都看在眼里。
窃窃私语下,大家都聊。
“看到没,找来找去,还得找他。”
“是啊,说是祝贺,其实还是找那小子吧。”
“对喽,看来还是演员更利害。”
大家都觉得,张远抢了风头。
今日的主角,或者大家以为是主角的郭奇林,也向张远这位师叔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实际今日的主角是郭老师。
或者说,只要郭老师在场,他都会想办法将自己弄成主角。
做节目,办活动都是这样。
郭奇林一个半大小子,羡慕演员这个更露脸的行当也属正常。
他不光羡慕张远,还羡慕于思洋。
毕竟谦哥的儿子,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想抱大姐姐就抱大姐姐……
现在又甩开谦嫂这个老妈,来到刘诗施身边要抱抱。
这里边都快有伦理梗了。
“来。”接完电话,将手机还给郭老师。
“有重要的事?”对方小心翼翼的问道。
生怕和自己有关。
“有点麻烦事,赵老师托我帮忙。”
“哦。”见他不细说,便也不再追问。
“很麻烦吗?”小狮子凑过来问道。
“还行,一般麻烦。”
“不用担心。”
赵老师托他帮忙平个事。
不是大事,真有大事也轮不到自己。
过了山海关,就找赵本衫,这话可不是瞎说的。
赵老师在东三省可是不少厅局级官员的座上宾,与各大企业家都是推杯换盏的好哥们。
所以找他的事不大,但适合他来办。
拜师仪式没一会儿就结束了。
又放了两挂电子鞭炮,十多位徒弟们也拿着彩炮一顿崩。
这是恭贺饭馆开业。
张远扫了一圈,又多了好些位自己不认识的徒弟。
没一会儿郭老师领着过来挨个认人。
“这是闫云大,我十多年前在津门认的学生。”
“这是曹鹤扬,马鹤其。”
“这是陶阳,外号京剧神童……”
张远笑着点头一一见过,并让助理去车里拿红包和现金装带,做见面礼。
别的徒弟还好,单说这位被称为京剧神童的陶扬,郭老师收了他后,可被同行骂化了。
你一个说相声的,祸害我们京剧苗子!
这孩子可了不得,10岁之前就已经上遍了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戏曲比赛和节目,全国闻名。
并且上了春晚,办了专场。
所以当郭老师公开表示收这小子为徒时,北方京剧界一片哗然。
一堆老师傅跺脚骂街。
可有一个问题,这孩子3,4岁就出名了,既然你们京剧行那么看重他,为何好几年过去了,却没有一位大师名家收他做徒呢?
这就得说曲艺行的一个大问题,门阀!
任何一个市场,行业新兴时,总是人才辈出,可一旦成体系了,却会逐渐人才凋零。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门阀世家掌握了升迁渠道,掌握了一个行业的话语权和规则的最终解释权。
不少王朝没落的原因之一也是如此。
京剧显然已经到了“末法时代”,可越是市场小,那些门阀就越死死护住自己的饭碗不肯放。
别说分一口给外人,你路过瞅一眼,他都得骂街。
陶洋不是不想拜师,是没人要他。
不是不收徒,就是只收关系户。
就算有愿意收徒的,那成,先谈谈收徒的费用吧。
少则大几万,多则十多万。
郭老师收他,说完全没有私心也不现实。
首先他说男孩有“倒仓”,也就是变声期。
孩子现在嗓音条件好,可万一倒仓后毁了呢?
这都是不可控的事。
好多前辈的京剧神童,都是青春期后就突然不成了。
后来正如郭老师所说,陶洋倒仓不算太成功,声音没有那么亮了。
郭老师说学相声,就算嗓子不成了也能有口饭吃。
私心则是他自己爱京剧,需要一个“证明”。
就像郭奇林,岳云鹏能证明他的“教徒”水平一样,他的性格使然,需要一个京剧行的孩子来证明自己。
张远只是看了几眼,并未多说。
因为从生活,收入角度来讲,跟着郭老师的确是上上策。
什么天赋,什么神童都比不过生活所迫这四个大字。
所以给别的徒弟都是200的红包,给这孩子的明显厚了一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