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局一个师,陛下我反了! > 第422章 柴油朋克陆地战列舰

第422章 柴油朋克陆地战列舰(3/4)

了,

    九边军在和晋军假模假样做上两场之后就打起了静坐战争,大部分都还是新兵蛋子,被齐军熟练的交叉火力射翻在地。

    齐军派出五千人盯防海军陆战一旅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因为在友军挟人数优势被区区三千人的齐军暴打时,飞虎军则在齐军的全力防守下攻破了安定门。

    海军陆战一旅别看隶属于海军,可他们的陆战装备丝毫不逊色于陆军同行,可以看做减少一个步兵团后的缩编版步兵师,

    而体现海军特色的则是造船厂顺手研发的一系列重型机械。

    在陆军同行看来,这些都是傻大黑粗的暴力思维,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添油加码式设计,哪有自家三号战车与四号战车来的均衡?

    可就是这些带着海军血统的粗重机械带来了整场战役中最让人血脉偾张的场景。

    海军陆战队对城市攻坚战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希望将重型装甲车辆作为陆上战列舰使用,将其打造的坚不可摧。

    这种思维自然被陆军装甲部队的几名军官批驳的一文不值,他们提出如果要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装甲起码要提升到150毫米,

    因为这是陆军手中90毫米单兵火箭筒所发射的破甲弹理论上的最大穿深,现阶段各种中小口径反坦克炮均无法达到这一数据,就算是将15厘米的装甲板拉到炮口处也打不穿!

    而想要有着战列舰级别的火力,各种后膛装填的重型迫击炮与重炮就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容纳这种巨型火炮系统,战车就要有一个超大号的车体与强劲无比的发动机,这些东西海军拿得出来吗?

    海军在自己的武器堆中找来找去,发现自己还真的能拿得出来!

    装甲防护问题是最好解决的,海军的巡洋舰上就有现成的装甲板,太平特钢厂完全有能力生产150毫米的重型装甲板,这也不过是重巡洋舰级别的装甲罢了,

    而且海军的工程师们根据船上倾斜主装甲带以获得更好的防御效果的方法,设计了这个全方位采用80毫米以上厚度的大倾角车体与炮塔。

    而动力系统则最好解决,海军可是从各种高速炮艇和滑行鱼雷艇起家的,手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马力的柴油发动机。

    经过几年的技术转让与消化吸收,现在的太平柴机厂与庐州柴机厂可以提供从650马力到3000马力的各式船用柴油机,在此基础上改良出一款堪用的陆用柴油机不是问题。

    但海军唯独在火炮上犯了愁,毕竟他们手里可没有臼炮与重迫击炮,海军的长管120毫米舰炮在驱逐舰上只能说还不够大,但带上反后座系统后远远超出车体上限,需要重新设计,

    而各种76毫米高炮威力又太小了,不符合陆上战列舰的气场。

    他们倒是想要将现在的双联装155毫米舰炮炮塔直接装上,但这就要成为上百吨的陆地怪物了。

    最终海军封住了炮塔开口,打算等一等进度,底盘则当做重型工程车辆被海军陆战一旅带走了,他们要实验1200马力柴油机的运转情况,以及四履带行走装置的可靠程度。

    当海军陆战一旅接到攻城的命令后,他们想起了这台耗油量奇高的陆地怪物,选择就地改装。

    他们在车体前部加装了一个大型锥体,在车体上焊接了一个全尺寸的钢铁罩子,厚度足以抵挡对方手中各种临时反坦克武器,将其打造成一台坚不可摧的新时代攻城车。

    全重66吨的海军攻城车正面的等效装甲可达300毫米,1200马力柴油机驱动这台战车能跑到25km\/h的速度,四条双销履带让其接地压强下降到可以忍受的地步,炮罩内可容纳一门换了炮架的75毫米野战炮与多达16人的步兵。

    这种柴油朋克下的狂想产物放到冷战初期,也可以和各国的末代重坦比划比划防护能力,这已经完全超出了1930年各国现役和潜在反坦克火力能对付的极限,就算是飞虎军自己来也只能依靠各种地雷、重型火炮以及偷袭侧面的破甲火箭弹。

    于是当这种陆地战列舰、移动碉堡出现在战场上时给齐军带来的冲击力不言而喻,他们尝试着用手上的各种武器射击,甚至直接从城墙上丢下炸药包,结果只不过是将里面的成员震得有点头晕罢了。

    空气与钢铁对于冲击波的传导能力不尽相同,这也是为何二战时空军飞机反装甲效率低下的原因,投下的重磅炸弹对于有着全向装甲保护的战车成员来说有着极大的衰减,除非是直接命中,否则光靠炸弹很难将成员震死。

    攻城车歪歪扭扭的来到安定门前,面前的城门背后是不知道多少门闩加固,说不定还有人在后面顶着,

    但驾驶员十分相信这台车上的柴油机,虽然小毛病不断,每走10公里平均要出7次故障,但上了战场后到现在一点事都没有,比他还听班长的话。

    驾驶员先挂上倒挡,像跳远运动员一样留出冲刺的空间,在准备好后,一脚将油门踩死,档位也挂到最大,

    柴油机喷出大量未燃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