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当倾雷霆之力,逆流而上,直取成都,一鼓可定乾坤,毕其功于一役!”
司马昭瞥了钟会一眼。
我说钟士季,你汇报就汇报,怎么突然燃起来了?
连颤音都出来了!
夏侯献微微颔首,未及开口却听司马昭也开口说道:
“陛下,臣以为钟祭酒所言极是。”
“哦?”夏侯献笑道,“难得二位有意见不相左的时候......说说看。”
司马昭对战局的判断可能不准,但相比钟会,他更懂人心。
方才在门外与钟会交谈后,他已经改变了看法,觉得确实不该畏首畏尾,贻误战机。
同时,有些隐患他不得不考虑。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年,将士们在蜀地日久,定会心生归念,接近年关更是如此,这一点万不可忽视,稍有不慎,轻则士气受损,重则军队哗变。”
“且吴贼在侧,亦会观望形势,若我军止步不前,吴贼则更加有恃无恐。若我军直趋蜀中腹地,吴贼或会心生退意。”
你别说,司马昭洞悉人心的本事确实不错。
就说分析吴人的心理,就拿捏得很好。
魏军若与蜀军僵持不下,吴兵就会觉得魏国不过如此,我就在东边恶心你。
但倘若魏军推进到益州腹地,吴人就要开始害怕了。
蜀要亡了,这仗还打什么打?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吧,关起门来,哪天魏军杀来,哪天死。
“子上真知灼见,实乃吾之子房。”夏侯献抚掌而赞。
司马昭老脸一红,“臣不敢当。”
钟会微不可见地翻了个白眼,却没注意到来自天子那玩味的表情。
钟会确实有才,但这点确实不如司马昭。
历史上钟会占据成都后想割据甚至反攻长安,属实是有点异想天开。
且不说将士们刚刚得了灭国之功,正等着封赏呢。
就说十万魏兵家眷几乎都在北方,凭啥敢跟着你造反?
那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串数字。
不多时,夏侯献又认真琢磨着王基的计划,觉得可行。
历史上陆抗带四万大军在白帝城啃了半年都没啃下来。
吴军凭借水师优势突破夔门,掌控治水权,将蜀军压制在白帝城。
要知道那时阎宇带着大军回援成都,不知所踪,后彻底消失于史书之中,只留罗宪带两千人镇守白帝。
然而陆抗依旧打了半年。
那场永安之战史料不详,但可以推演一二:
吴军那半年不可能只死磕白帝城,定然会先清理江南据点,甚至动永安宫的心思。
但这需要时间,而永安宫的兵力和粮草被阎宇抽调一空,已是空城,完全就是鸡肋。
扫清完据点后,陆抗只能一边硬着头皮仰攻白帝,一面防备着北面的魏军。
最终,胡烈从襄阳南下包抄吴军后路,陆抗这才不得不撤军。
试想,如果陆抗继续攻能攻下吗?
应该是能的,但他即便攻下也活不长了。
吴军只有荆州着一面进攻,腹地的南郡还要时刻面临魏国的威胁。
他拿不下永安,实则是迫于形势。
然而魏国现在的情况要好得多。
首先腹背没有敌人威胁,白帝城顶多是一颗钉子,扎了会疼,但不致命。
再者,吴军只有一路军队,只是想趁火打劫而已,与今日魏军多路齐头并进的顷荡之势完全不可比拟。
王基若是长驱直入地进入蜀地,蜀人会怎么想?
怕是闻风丧胆吧!
他们不会关心白帝城是否还有人坚守,只在乎一件事:魏军杀进来了!
所以,夏侯献认为此刻不能畏首畏尾,反而要更加强势。
这时钟会又道:
“陛下,一旦我大军进入蜀地,可选择的余地就多了。”
“可先速取江州,之后分兵北上,攻占垫江、德阳、广汉,最后与北路军会师剑阁,南北夹击。”
嗯....这确实是两路伐蜀的优势所在。
历史上桓温伐蜀,是一路溯江而上,一路干到了成都南面的武阳(今乐山)。
桓温没得选,他只有不到一万兵,还是未经朝廷允许就擅自出兵,故而只能速战速决。
不过成汉确实太菜,一路几乎不设防,晋军打到成都了,才真正接触。
可谓是首战即决战。
而当年刘备死磕涪城,快要饿死了,于是赶忙摇人。
诸葛亮、张飞等人溯江而上,在夺取严颜镇守的江州后,便是走的钟会所说的这条路,最终与刘备合军。
相比较之下,魏军如今要游刃有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