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67章 吏部尚书的苦恼

第667章 吏部尚书的苦恼(1/2)

    尚书台内,一名文吏快步走进府堂中里一个隔间。

    “司马尚书,这是门下省驳回的一份批文。”

    正在持笔书写的司马昭,闻言搁下毛笔,捂着额头,吐出一口气:“拿来。”

    “唯。”小吏走上前将公文轻轻放在案头。

    司马昭没好气地拿起。

    现在门下省的权力这么大的吗?

    在司马昭看来,这吏部尚书本应是陛下的爪牙,官员的任命、罢免那是随心所欲才对。

    结果是除了陛下特殊交待的人员之外,他的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

    不仅要先让尚书令傅嘏过目,交上去后甚至还会被门下省驳回。

    当然,尚书台可以再提出申诉,但肯定要互相扯皮一番,总是不爽利。

    司马昭翻开公文一看。

    果然!房陵令的人选被驳回了。

    不是.....上党崔游举孝廉出身,家世也不错,其人儒术甄明,恬靖谦退,我这任命没毛病吧?

    “傅令君那边怎么说?”司马昭问那小吏。

    “实不知。”

    “罢了。”司马昭一摆手。

    他实在懒得多问,傅嘏自从做了尚书令之后人就变了,整个人高深莫测,说话喜欢说一半藏一半。

    司马昭记得此前关于新城相的官员任命问题,他就向傅嘏请示过,结果傅嘏说:“新城郡,不对,是新城国....习惯一时还没改过来,哈哈哈。”

    说完,扭头走了。

    这他妈是啥意思?

    司马昭有点糟心,啪得一拍桌案,给身旁小吏吓了一跳。

    小吏也不敢多问,拱着手目送司马昭离去。

    出了尚书台,司马昭径直前往司徒府,最近他经常来找三叔谈心,知道司马孚在尚书台做了数年之久,能学到不少经验。

    “子上三天两头往三叔这里跑,群臣还以为我是尚书令呢。”司马孚微笑着让侍女上茶。

    “三叔。”司马昭说,“尚书台真不是人干的。”

    “此话怎讲?”司马孚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自从升任司徒,不再操心尚书台繁琐的事务之后,他的精神头似乎更好了。

    “官员任免处处受限,连个县令的任命我都不能自决。”司马昭吐槽道。

    “这不应该吧?”司马孚也感到吃惊。

    按理说,对于这种级别的官员,尚书台有很大的权力直接决定,无论是以前录尚书事的权臣还是今日之天子,多半都不会管得这么宽。

    “详细说说?”司马孚捋着白须。

    司马昭把情况说了一遍。

    司马孚听到半途就笑了:“子上啊,新城国是新城王(曹爽)的封地,按制诸侯王不得自辟封国官员,又因避嫌一般不会任用与王亲近之人,没错吧?”

    “没错。”司马昭点点头。

    司马孚继续说道:“但制度是制度,人情却是人情。新城王乃曹子丹长子,自明帝一朝至今皆受宠非常,如此权贵岂能以常理夺之?”

    “怪不得有司推荐南阳邓遂任房陵令,如我所记不错,邓遂是邓飏之子。”司马昭眯起眼睛,“如此说来,新城王在暗中操纵台阁官员任命?”

    “操纵不至于,他没那个胆量。”司马孚道,“不过既然新城王提了,朝臣总归要给人家几分面子。”

    “像新城国相和新城中尉这样的军政实权官员,自然是不能松口,但总要给人家一个县令,打理封国吧。”

    司马昭若有所思,这尚书台果然不是人待的,还是做刺史轻松一些,远离朝堂没那么多门道。

    “唉,傅令君其实都知道,却不愿意把话说明白。”司马昭有点不满。

    司马孚看着眼前的侄子,子上再不有所成长,司马氏一族的未来就要步履维艰了。

    他现在受宠,皆是仰赖与当今圣上的私交,待圣上百年之后,后继之君可就不一定重用他了,甚至还会防备。

    不过司马家还是有后手的,事实上在司马懿致仕以后,河内司马氏的主脉无形中来到了司马孚这一支。

    司马望虽然过继了给已故长兄司马朗名下,但如果司马望未来能扛起司马氏的大旗,未必不能归宗,继承他的家业。

    “对了子上。”见司马昭低头不语,司马孚又起了一个话题:“我听说你最近在负责科考之事?”

    “是。”司马昭回道,“其实和以前太学考试差别不多,还是考五经,不过以前是两年通一经可晋升弟子,两年通两经可出文学掌故,再两年三经补太子舍人,再四年通五经可补郎中。”

    “而现在年限有所放宽,不一定非要十年,并且不要求学子必须在洛阳太学就读,可在各县学中习经,到时来洛阳参考即可。”

    “还有可补的官职也不仅限于文学掌故、太子舍人之类的,一些地方州郡的基层官吏也被允许学子就任。”

    “不错。”听完后,司马孚只来了这么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