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47章 太子

第647章 太子(1/2)

    第647章 太子

    事情的缘由起于陆抗的一封上疏。

    陆抗如今镇守桂阳为大魏守着湘州的南大门。

    但在任上,他发现当地的归附程度非常低,魏国在此只是名义上的统治。

    当地人对吴国统治有一定惯性。

    如果说投降或是被俘虏的将领的兵士之收编是拆掉了他们的“上层建筑”,那么废除了废除了吴国原有的“复客制”和“奉邑制”便是毁掉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以至于不满情绪很大,许多豪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更有甚者还逃亡交、扬。

    如今东南的吴国尚在,桂阳南临交州,东接扬州,边境多因此类事产生摩擦。

    故而陆抗建议暂时应当减少赋税,以吴治吴,太守、县令可多任用本地官员,刺史都督则用朝廷亲信驻军以防不测,如此便于更好的过渡。

    在陆抗看来,魏国没有十足的好处,别说劝说交州陆胤归附了,能保证新占州郡不生动乱已是不易。

    所以恳请朝廷认真考虑他的建议。

    而在天子西巡后,国事由中书令荀顗、尚书令傅嘏、侍中华表、靖安令贾充、枢密使王松、度支令卢钦六位重臣协助太子暂决。

    六位重臣对陆抗的这份上疏看法不一。

    反对者意思比较直接。

    直言进谏,没有问题。

    可你要不要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

    当初群臣对于陛下攻取荆州后让陆抗镇守南疆的就多有担忧,若非陆抗帝婿身份,恐怕弹劾的上疏不在少数。

    这不是对他能力的质疑,而是出身!

    其实重臣的担忧不无道理,东边的吴国尚存,怎么敢用吴人任太守、县令这样的实权官员呢?

    他们举县、举郡勾结吴国,该当如何?

    而且有意思的是,吴国那边此前给陆逊平了反,陆逊临死前被诬陷的那二十条罪状被一一驳辩。

    诸葛恪很聪明,此举不仅安抚了吴郡陆氏,还有种变相地为陆抗抛出橄榄枝的意思。

    于是乎,群臣在驳斥了陆抗的上疏后,还在商讨是否要换掉陆抗,让他回洛安安心心做个驸马得了。

    然而这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南阳公主的耳朵里。

    “没意思。”夏侯芸撇撇嘴:“大兄一下子就猜到了。”

    夏侯淼笑了笑:“我早听闻陆幼节类其父,现在看来不仅是武略,就连性子都像啊。”

    夏侯芸为夫君辩解道:“夫君就是性子直了点,其他方面都挺好的。他这些年对吴征战多有战功,岂会有异心?”

    “芸妹才出嫁几年,就这么死心塌地了。”太子开玩笑道。

    “大兄!”夏侯芸咬了咬嘴唇,有点不好意思。

    “好了,为兄不与你玩笑了。”夏侯淼说道。

    “其实....妹妹此番前来也不是为了求情。如果朝廷决定要他迁任,我再说也没用,此来,只是和大兄发发牢骚。”

    她嘴上虽否认,实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夏侯淼知道妹妹的小心思。

    在京公主和外镇驸马....这种关系让他不由想起祖母和祖父当年的事。

    据说关系可不太妙。

    不知以后会不会向那个方向发展,妹妹这个性格应该不至于。

    于私,他希望妹妹婚姻幸福,夫妻和睦。

    于公,他觉得父亲授予他监国之任,万不可徇私,也不可凭直觉论事,还是要多听听诸公的心意。

    “陆幼节的事我知道,站在荀公他们的角度这很正常。不过你放心,为兄自有分寸。”

    “大兄最好啦!”南阳公主开心地扯着太子的袖子,摇啊摇。

    .....

    翌日,夏侯淼在东宫接见除御史中丞杜恕外的六位重臣,以及六部官员。

    他今年才十七岁,听太后说,阿父在他这个年纪还在跟新城王(曹爽)、汝阴王(曹肇)等人飞鹰走狗,二十岁才在太后的求情下混上仕途,然后直到四十三岁做了皇帝。

    而他现在就要开始学着做一个君主,为此他压力很大,亦很勤勉。

    最近于东宫听政,他抱着学习的态度尽量不去打断群臣的发言。

    中书令荀顗举着笏板道:

    “启禀太子殿下,此乃冀州刺史邓艾的上疏。”

    “初,南匈奴人自称其先人本是汉室的外甥,因冒充姓刘氏。”

    “太祖留单于呼厨泉于邺城,分其众为五部,居并州。左贤王刘豹是单于於扶罗的儿子,现为左部帅,而左部最强。”

    “如今单于在内,羌夷失统,合散无主,单于的尊严日见微弱,而外地的威势日见加重,不可不防。”

    “臣听说刘豹的部族中发生叛乱,可以借机分割为二国,以分散刘豹的势力。”

    “去卑的功劳显赫于前朝,而他的儿子却不能继承父业,应该给他的儿子加封显赫的名号,让其居住在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