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35章 东吴的朝堂

第635章 东吴的朝堂(1/2)

    第635章 东吴的朝堂

    孙奋是孙权第五子,其妻是袁术的孙女。

    在受到迁徙诏令后,孙奋不仅大怒,还愈发的变本加厉,多次越轨法度行事。

    于是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

    笺书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先是以袁绍、刘表举例,称其各有国土,土地非狭,人众非弱,以适庶不分,遂灭其宗祀。

    后又劝他以鲁王孙霸为戒,应当谨慎小心,尽力敬奉朝廷。

    最后便是赤裸裸的威胁了,说如果大王您遗忘先帝的法令教诲,心怀轻慢之意的话.....

    那么臣宁负大王,不敢有负先帝,宁愿受大王的怨恨,岂敢忘至尊的威严。

    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同意移居南昌。

    ........

    太初宫掖庭的一间宫舍内传出断断续续的咳嗽声。

    “陛下.....”床榻边,何夫人轻轻拍着孙和的后背,手拿丝绢擦拭着他的嘴角。

    孙和捂着胸口又咳了三声,缓缓抬起头,摇了摇手:“无碍,歇息几日便可。”

    他自己的身体,自己心里有数。

    换了几个太医接连几日诊脉,都说只是伤风病。

    然而“皇帝不急,大臣急”,近日朝中议论纷纷,对孙和的病情极为关心。

    但在关切之余,还上疏建议,立皇后之事要提上日程。

    这才是群臣的真实目的。

    张氏是孙和登基前的太子妃,根据宗法原则,正妻通常应立为皇后,以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正妻若无重大过失,皇帝难以绕过正妻另立他人,否则会遭朝臣和史官非议。

    但我大吴自有国情所在!

    开国皇帝孙权到死都没有立过皇后,步皇后只是死后追封的而已。

    结果到了孙和,他效仿孙权一直压着这事,只设三夫人、九嫔,皇后之位虚悬,管群臣如何劝谏,他能拖就拖。

    丞相诸葛恪也曾多次上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孙和不听。

    究其缘由乃是张夫人的出身,张夫人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完完全全的徐州人!

    孙权在位时不断打压江东世族,陆氏、顾氏、张氏皆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时至今日,这些大族中鲜有能独当一面的存在,朝政大权几乎落在了淮泗人手中。

    而今如果再立张氏为皇后,原本能作为第三方势力平衡朝堂的外戚就变成了张氏。

    张氏既是徐州人又是诸葛恪姻亲,这样下去情况会更加一边倒。

    反观何夫人的父亲只是一名骑卒出身,根基薄弱。用这样的外戚才能真正成为皇帝的助力。

    不是孙和喜欢亲近江东士人,盖因朝堂一旦失衡,很可能激起血腥的动荡。

    本来大家在一张桌子上玩,你把我们凳子撤了?

    那就桌子掀了吧,都别玩了!

    所以目前朝堂就出现这么一种现象,淮泗人和非江东本地人,天天上疏要遵循礼法,劝皇帝立张氏为皇后。

    而江东本地人则默不作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近,诸葛恪又开始明目张胆地打压宗室,这让孙和很是恐惧。

    他诸葛恪要干什么!?

    “唉~”孙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想到父皇作为开国之君都要费尽心思地制衡各方,自己却只感到一种无力之感。

    “陛下,妾觉得您应该多去陪陪张夫人。”何夫人见孙和长吁短叹,不免有些心疼。

    虽说作为女人她希望得到更多的宠爱,可女人更懂女人,她看的出来张氏对孙和是真爱。

    孙和拉过她的手,“身为帝王,却身不由己。”

    ......

    次日朝会,尚书郎吴纂上表劝谏孙和立张氏为后。

    此人是吴景的孙子,江东人,但他又是卫将军滕胤的女婿,算是诸葛恪的马仔。

    孙和板着脸,一脸不悦地斥责道:“此事暂不必议,现如今魏国吞我江东半壁江山,国难当头!诸卿难道不该把精力放在国事上?”

    吴纂仍不依不饶:“陛下之家事正是国事,正所谓.....”

    话到此处,他忽然瞧见丞相座上的诸葛恪瞪了他一眼,随即不再多言,举着笏板,倒退着回了群臣队列。

    “启禀陛下。”不多时,有大臣出列禀道:“自魏国占据荆州以来,由于地理阻隔,我国与汉国通使变得极为困难。”

    “两月前从建业绕道荆南入汉的使者至今了无音讯。”

    现在的汉、吴两国像是难兄难弟,一个在西,一个在东。

    若是魏国下定决心南征交州,那么两国就算再怎么坚定同盟关系,彼此间的联系也会被极大程度限制。

    到那时候,或许只能用商人、僧侣这种存在风险的方式进行外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