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在大夏窃神权 > 第574章 致良知

第574章 致良知(2/3)

手掌如同闪电,迅速拉住了邓振全,然后在后者惊讶的表情中微微摇头,那垂下的花白眉毛里,眼睛如同黑暗中的烛火一样。

    然后他另外一只手又推了一下旁边的王明义,“继续讲,我们儒家都听着呢!”

    这句话董行书说得很大声。

    我们儒家都听着呢!

    我们儒家不仅听,还看着呢!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今日大夏圣上的行为,来日自然要有报应!

    王明义自身被打断,他自己倒是没有多少遗憾,反而更加注重自己的道能不能够为天下百姓谋利。

    “我读农书,结合竹子,也得到了诸般道理,这本是好事,但也是我困惑的一点,我们格物致知,仅仅只是一个格竹,里面就有这么多道理,是要读懂儒家的道理,还是要读懂农家的道理,若用墨家,公输家的方法格竹,又有其他的道理,这么多道理,一个人穷其一生能够读完多少,会不会陷入道家先贤庄子口中的‘以有涯而随无涯’的错误之境?”

    “还是说这些道理有先后之分,轻重之分?我们可以从小至大,积少成多,有序地研究?”

    听到王明义这番言论,周铁衣都忍不住轻叹一声。

    这就是上一世那位圣人没有做到的,那位圣人为什么将自身的学说最终局限在个人道德修养,无法指导社会变革。

    因为那位圣人没有真正经历过一场跨时代的社会变革,他所处的时代虽然有动乱,有太平,但整体的社会结构依旧是固化的。

    但王明义不同,他是深入到了火车商会中学习,亲眼见证过技术革命如何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好。

    所以他面对的问题比当初的圣人多一层。

    那就是道德修养可以让普通人生活更好,技术革命也可以让普通人生活更好,孰轻孰重?

    虽然他无法鲜明的提出这一点,但他以儒家的道理和农家,墨家,公输家的道理作对比。

    如果能够说清楚这个关系,那么王明义不仅开了儒家如何融会贯通百家之学的开端,也讲清楚了儒家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

    那就是道德为什么高于现实利益!

    为什么人们要舍生取义!

    王明义这个问题提出来,儒家官员们从刚刚被圣上打断的愤怒之中重新陷入思考,他们当然知道道理有先后。

    比如儒家最核心的一个道理,舍生取义。

    既然‘义’在‘生’之前,那就说明儒家的道义在生存权之上,既然都在生存权之上了,那么自然可以超出很多以生存权为基础的学说,就比如农家的学说。

    因此儒家的人可以高声喊,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你自家这么关着门喊可以,但你不能够说服其他人同意这点,特别是以周铁衣为首的‘人欲说’,他确实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了,那么你如何说服百姓放弃更好的生活,来相信你的道义?

    反应到现实,那么就会回到这个问题的起点。

    小吏们明明可以通过贪污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要放弃贪污,来相信你儒家的道义?

    除了惩罚之外,如何能够从教化的方面入手?

    “因此我又反复思考不同道理之间的区别,恰好在《新学报》上,关于周尚书的‘人欲说’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

    “什么思路?”

    董行书看了一眼周铁衣,又看向王明义,问道。

    周铁衣撇了撇嘴,他很想说我说的是‘论财货’,不是‘人欲说’,而且当日我和田父论道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这只是第一个阶段,讨论的是如何解放发展生产力,没有谈论到如何处理分配关系,你们儒家怎么老把我想成通关bo一样的存在,明明我才是打倒儒家恶龙的勇士!

    但周铁衣想了想,还是没有打断,一个新的思潮不一定要全部以自己为主,这也是他知道王明义要说什么,但是却有意成全的想法。

    天下皆白,那我独黑其实也挺好。

    “我儒家和周尚书学说之争,核心就在于对人的**的善恶评判标准,我儒家学说以前想要用‘克己复礼’来压低人的**,因为我们认为**是恶,而周尚书反而觉得人的**是善,可以激发百姓们劳作,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好。”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拆分成为两个,**没有善恶,但人有善恶。”

    “何为**?狼吃肉,婴儿吃乳,这就是天性,我们能够说这是善或者是恶吗?这就像是农家种地的道理,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邪恶的人,只要按照这个道理种地,那么都会得到粮食,这是水稻,小麦的天性决定的,不因为我们人的善恶改变。”

    “但狼和婴儿只要吃饱,就不会再求取更多的食物,我们现实却不一样,成年男子即使有良田千亩,也想着要更多的田地,这同样被认为是天性。”

    “从婴儿到成年男子,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变化?我们究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