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国淦、祖克勇等人眼睁睁看着对方死里逃生,沿着太子河北岸,往东疾驰而去。
“你们确定逃走的清虏,是往东去了?”
面对祖克勇、张国淦略带忐忑的报告,杨振倒是没有求全责备的意思,而是问了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
因为他现在最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这次出兵以来,几乎每次都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他担心打草惊蛇把辽阳城的清军主力给吓跑了。
“这个,卑职可以确定!”
张国淦先是与祖克勇对视了一眼,见后者也点头,当即点头说道:
“为了扫清长安堡周边的清虏,确保都督船队到来的时候不会遭受太子河北边的清虏袭击,卑职昨日中午就派了人马,与祖总兵麾下葛朝忠部人马一起渡河,已经占领了北岸距此二十多里的王大人屯,并从王大人屯投诚的二鞑子嘴里,审问到了那些清虏的去向。
“那些逃过河的清虏隶属辽阳驻防八旗,他们根本不敢再往北逃,因为再往北,据说就是鞑子们嘴里的盛京方向了!”
张国淦不说盛京还好,他一说盛京,倒是提醒了杨振。
杨振希望达成的战略战术,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而不是将清虏八旗的主力集中在一起,然后毕其功于一役。
那样不仅难度太大,充满风险,而且对杨振的战后计划来说,也十分不利。
别看现在的杨振势如破竹一般,连战连胜,但实际上只要他大败一场,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因为现在他铺开的摊子也很大,一旦现在的正面战场出现严重的失利,那么其他各条战线都会出现连锁反应,后果难以预料。
更别说辽西那边还有小十万其他各路明军在虎视眈眈的看着呢。
所以对他来说,最优的策略,还是之前的计划,就是尽可能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目前来说,就是尽量不能引起盛京方面与辽阳城方向的整体联动,要趁着盛京城真正反应过来之前,全力以赴优先拿下辽阳城。
若是引得盛京方面出动重兵,前来救援辽阳城,届时自军驻兵在辽阳城外,将不得不面对前后夹击,那样一来形势可就变化了。
“王大人屯的清虏,除了投诚的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漏网之鱼?”
杨振这么一问,原本还有些笑呵呵的张国淦,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一下子收敛起了笑容,看了看祖克勇,没有主动搭话。
这时,闻听杨振之言后两个眉头间皱成了一个川字的祖克勇,朝着养着一拱手说道:
“都督的意思,卑职大概明白了。当时由于王大人屯的二鞑子投诚太快,我军尚未合围,他们就派人打了白旗出城约降,那边的满蒙牛录见势不妙随即出逃,葛朝忠他们拼命追了,但是没能全歼。
“当时卑职也担心引起盛京方面警觉,所以,及时叫停了葛朝忠,命他们收兵。现在看,盛京城方面,恐怕——大概已经知道了王大人屯和长安堡这边的战况。都督要打辽阳城,宜早不宜迟,迟恐生变。”
杨振闻言,暗自叹息一声,随即长出了一口气。
他很认可祖克勇的判断,事情的确正在向着他不希望的方向演变。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不能怪谁。
如果他带领的船队能够早一天或者更快一点抵达长安堡以北的太子河河段,那么长安堡的清军就根本不会有逃过太子河的机会。
但是这些话,他也不能公开说。
毕竟真正指挥船队沿河北上的严省三等人,已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杨振本人,非要坚持带着瀛洲号、乐浪号、鲸海号三艘巨型战船一起北上不可,否则的话,整个船队也不至于那么缓慢。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杨振希望自军随时保持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但是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就必须有重装备的支撑,然而要随军携带重装备,那就必然要拖慢整个进军的速度。
在这个完全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甚至连骡马化都不完全具备的时代,杨振的很多设想原本就是两难的选择。
在行军的速度与重火力输出之间,杨振坚定的选择了重火力输出。
虽然眼前船队行进与步骑协同之间出了点问题,但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然会选择携带重火力北上。
事实证明,杨振的重火力战略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清晨,刚刚在长安堡内休整了一夜的杨振,一大早起来,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上几口,就在自己下榻的长安堡前八旗驻防章京府内,见到了急匆匆赶来的祖克勇、张国淦、严省三等人。
一见面,祖克勇就对杨振说道:
“都督,根据东边哨探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