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领域,纳迪尔同样取得了显着成就。1735年,波斯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占贾协议,两国达成了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同盟。根据协议,俄罗斯帝国奉还了1723年被彼得大帝夺取的波斯领土。这一协议的签订等于是给奥斯曼帝国套上了一条铁链,使其在高加索地区的势力大为削弱。对奥斯曼帝国军事行动的巨大成就使得纳迪尔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时的纳迪尔已经可以说是波斯的司马昭。
五、夺权建国
前沙赫塔赫马斯普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喜欢和平的人,他一直要求纳迪尔将军队撤回伊斯法罕,好让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得到安定。作为回应纳迪尔邀请沙阿吃饭,在宴席上宣布将他与他的儿子阿拔斯“安置”到呼罗珊一带。之后纳迪尔将此事向贵族集团们宣布。统治阶层没有太多的选择,只好让纳迪尔当上了波斯沙阿。于是,纳迪尔便名正言顺的宣布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即阿夫沙尔王朝。
六、远征印度
纳迪尔的十二年统治期间几乎年年都有战争,他用尽一切办法榨取人民的血汗,来维持其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纳迪尔的贪婪使得他产生了入侵印度的念头。1736年12月,纳迪尔带领十万人的军队开始了入侵印度的军事行动,顺便敲打波斯人在东部的死敌阿富汗人。在入侵印度的途中,纳迪尔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坎大哈,军民三万余人皆殉城而死。之后,他的部队翻过兴都库什山脉,向印度腹地进发。莫卧儿方面惊慌不已,急忙招请阿富汗兵2万人在开伯尔山口抵挡波斯大军,结果失利,全员战死。接着,纳迪尔军到达了当代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
当纳迪尔距离德里还有450公里的时候,他的威名已经传到了德里。德里的两位将军产生了内讧,其中一位向纳迪尔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配合纳迪尔占领德里,但被纳迪尔拒绝了。纳迪尔的军队依靠浮桥穿过满是鳄鱼的河流,并最终与德里的军队在卡尔纳尔(Karnal,在今印度哈里亚纳邦境内)展开了战斗。此战纳迪尔身边的兵力为5.5万人,而德里军的兵力超过三十万,并且还有数千头大象。
纳迪尔知道大象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他命令他的士兵建造了许多木制平台,每个平台的两边各有两只骆驼,木台上涂满了石脑油。在适当的时候,他下令战士点燃木台,让骆驼向敌人的大象冲去。印度的大象遇到带火冲锋的骆驼之后,很快掉头向德里军队跑去。毫无疑问,德里军立刻被自家的大象踩得血肉模糊,溃不成军。纳迪尔则乘机率军随后掩杀,大获全胜。据波斯方面声称,此战斩首三万,德里方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而波斯方此战的损失只有区区2500人。
1739年3月22日,纳迪尔的军队进入了德里,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大屠杀从早上的八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最保守的估计大约有二十万的居民被杀死,数千妇女被强奸。此外,波斯军队还掠夺了价值2000万卢比的财物。屠城之后,纳迪尔封闭了所有的粮仓,并实行了宵禁。波斯卫兵抓住逃跑的人并割掉耳朵和鼻子。饥饿的市民集体恳求纳迪尔同意他们购买粮食,最终纳迪尔同意他们去其他城市购买粮食。
纳迪尔的最大战利品是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的孔雀宝座(peacock throne)和巨大的、堪称莫卧儿镇国之宝的两颗钻石——光明之山(Koh-i Noor)和光明之海(darya-ye Noor)。光明之山后来被英国人得到,并最终献给了英国国王,这颗着名的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的王冠上。当纳迪尔最终撤出德里时,他带回了300名泥瓦匠、200名铁匠、200名木匠和100名石匠,准备在波斯建造一座像德里一样的城市。
由于在印度战役中掠夺得来的战利品过于丰富,纳迪尔自从印度班师后一连三年都不用向国内征税。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七、挺进近东
从印度远征归来后,纳迪尔并未停下他的军事行动。他马不停蹄地开始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亚两处用兵。在中亚地区,他发兵攻击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在高加索地区,他出动十余万兵力攻击达吉斯坦,与当地的列兹金人作战。尽管在高加索地区的扩张因受到激烈抵抗而进展缓慢,但对中亚的征服却十分顺利。纳迪尔的军队迅速击败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将这些地区纳入了波斯的版图。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