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缉则曾是张重华时期的宠臣。
如果不清楚宠臣的意思,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八中有云:“且张易之、昌宗,后之嬖臣也。”
尉缉在张重华的时代是个能醉酒忘月,轻视王侯的显赫人物。张重华去世后,失去依靠的尉缉经历了从云端跌落的剧变,他难以适应,于是自然而然地投身于野心勃勃的张祚麾下。
在遥远的奥斯特兰德,张祚,一个充满野心的魔法师,却在识人之术上显得无比拙劣。作为张重华时期的得力助手,赵长和尉缉的忠诚度早已令人怀疑。然而,张祚对这两人深信不疑,这无疑是他自掘的陷阱。
赵长毫不犹豫地向张祚献策:“此事毋需犹豫,宁可错杀无数,不可漏过一人。谢艾即使无辜,也无妨,斩草除根,无需调查。”
尉缉附和道:“先发制人,后发则受制于人。”
张祚回应:“他手中并无军队,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赵长则自信满满:“小事一桩,我有一妙计,必将让谢艾束手就擒!”
“计从何来?”张祚深知,他今日的地位,离不开赵长的智囊辅助。当年,赵长引导他拜见了魔法皇后马太后,那位被欲望囚禁的女巫,遇见张祚如同干柴碰上烈焰,两人秘密结合。张祚的勇猛填补了马太后的空虚,之后的日子里,她在宫廷中成为张祚的坚实后盾,多次助他规划权力之路。张重华逝去后,赵长更竭尽全力支持张祚掌控奥斯特兰德的政权。因此,张祚坚信赵长无所不能。
赵长提议:“乱世之中,应立年长之君,耀灵年幼,应立长宁侯张祚为王。新王即位,谢艾怎敢不前来朝贺?”
“绝妙!此计实在高明!”尉缉拍掌笑道:“右长史果真一箭双雕,既可为兄正名,又可铲除兄之心头大患!”
尽管张祚已是奥斯特兰德的大元帅,辅佐国政,但他的王位之心并未满足。他渴望得到张重华的遗孀裴氏,只是碍于时机未成熟,才暂时抑制内心的渴望。一旦登上王位,他便能堂而皇之地留宿宫廷,拥有裴氏。
张祚毫不犹豫,决定采纳赵长的计划。
在原有时空中,张祚借助赵长的计谋篡位成功,夺得裴氏,并消灭了谢艾。谢艾的死亡导致奥斯特兰德失去良将,十年后,弗瑞尼亚帝国一举吞并了奥斯特兰德。
然而,因冉明这位异世界的旅者介入,历史轨迹发生了剧变。张重华虽死,却在阴差阳错间将神秘力量“青眼”赋予谢艾,让他洞察了张祚的阴谋。
大魏永兴五年十月十六日,这一天的邺城阳光明媚,人影斑驳。
正是冉闵启程前往长安巡查的日子。
出发前,张平将“天聋地哑”秘密组织获取的最新情报交给冉闵,情报显示,奥斯特兰德不仅无视魏国的最后警告,大元帅张祚还密谋除掉谢艾。
原本冉闵打算对奥斯特兰德施加压力,没料到魏国还未行动,张祚与谢艾的冲突已先一步升级。
冉闵豪情大笑,高举情报宣布:“真是天佑我魏,朕尚未离城,喜讯已然传来,奥斯特兰德的重臣内讧。而我大魏的臣民齐心,将士用命,定能一举成功!”
蛮荒异族侵扰华夏之地,狐狼、羯兽、氐龙、羌狼皆怀篡逆之心,纷争不息,月月动荡。晋鹿已失,天下各方竞相追逐,炎黄子孙如浮萍般无主,神灵山川亦无所依托。朕承天命,暂摄大统,誓与众民共享新纪元之始。
冉闵被建国四十八贤共同推举为帝王,那是形势所迫,仅是诸多割据势力之一。即便收复了中枢之地,在世人眼中,也是因秦地的战火而迫使冉闵如此抉择。
冉闵从未在众人面前表露过统一寰宇的雄心,直到此刻,在朝廷大臣的送行下,邺城数十万民众之前,他首次昭告天下,他冉闵要平定乾坤。
言落之际,数万魏国铁骑、数十万百姓高呼:“大魏万岁,帝王万岁!”
近二十万人齐声高吼,声浪滔滔,直震九霄。
大将军董润、车骑将军张温、骠骑将军张遇、蒋干、石宁、张艾、曹伏朐等将领聆听冉闵慷慨激昂的演说,嘴角几乎裂至耳根。
刘群、钟早、条攸、崔悦等文臣亦心潮澎湃,于臣子而言,功勋莫大于开创新朝。只要冉闵荡平四海,他们便能一展胸中壮志。
如今,谈及天下争霸,大统之争,实则晋魏对决,而晋魏之争又似嫡庶之战。五胡乱华后,汉族世家为避战火南迁,留下了“衣冠南渡”。虽身离故土,世家因产业众多,无法携走,于是纷纷遣庶子及不受宠之子留守,任其在乱世中挣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