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369章 人质,不,是墓质

第369章 人质,不,是墓质(1/2)

    刘良佐思量一番,立刻响应高杰的提议。黄得功也在一旁表示赞同。

    \"督帅,夺回彰德与怀庆,便是打开了战局。我军若自豫西反攻,一旦陈桥之敌动向暴露,开封军队便有机会夺回陈桥,收复卫辉全境。甚至可能收复大名府,进而救援聊城、德州的山东明军,与山东的御林军合力反击多尔衮的后方……\"

    \"甚好,甚好!\"

    史可法点头称赞,觉得此计可行,随即下令:

    \"传吾令,自开封抽调五万大军,自豫西发起北伐之战!\"

    高杰见建议被采纳,立即提醒:

    \"督帅,调动兵马需秘密进行,最好在夜晚悄无声息地撤离,以免引起蛮族注意……\"

    \"对,对,对……\"

    史可法恍然大悟,迅速补充:

    \"今夜,秘密离开开封……\"

    ......

    十月二十六日,寒风凛冽!

    曲阜,已被大清占领,两千多名山东壮士被迫剃去头颅,身后悬挂着金钱鼠尾!

    初入中原,大清并未强制剃发。然而如今,剃发令再次被推行,凡大清统治区域内的成年男子,都必须剃发留辫。因大清已彻底成为入侵华夏的异族。

    夷狄虽有君,却不及华夏无君!

    北方人民宁可追随大明昏君崇祯,也不愿接受大清的夷狄之主。大清国力尚弱,为了增强势力,这个夷狄政权必须阻止北方流民流向南方的大明。

    那该如何是好呢?...

    最有力的象征,莫过于发型了!

    以发型表明,他们是否忠诚于大清帝国。

    而这一策略无比有效——剃度后的形象鲜明至极。

    再者,由于民间普遍对明军的纪律缺乏信心,一旦剃度,他们多半不敢南下成为流民,投身于大明那个无主之地——万一被误认为敌军,被明军斩首换取军功呢?

    大明同样不敢接纳这些剃度的流民——他们中间会不会混有间谍?万一潜藏着真正的敌方势力怎么办?

    于是,剃度令在大清帝国得到了严格的实施。

    占领曲阜之后,多尔衮虽允许麾下数万满洲战士在城中狂欢,劫掠一番,却没有大肆屠杀——人口宝贵,大清帝国本就人口稀少,何况这场南征战役胜负未定。

    因此,山东的民众可能成了大清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战利品。

    这些战利品,当然不能全部消灭,否则即便胜利,又有何意义?

    尽管保全了生命,曲阜的居民却无法保住他们的头发。两千多名山东壮汉被迫剃成光头,寒风中颤抖,头皮冰凉,身体打着哆嗦。

    他们在八旗天兵的驱赶下,步向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约两三里,那是一片广阔的林地,历经多年,规模宏大,林中的大小墓冢加起来接近十万,孙武胜两日前突围时,就是从孔林附近冲出,摆脱了清军的追击。

    如今,约定的八日之期已到,而朱贼和他的叛逆军队仍未前来拯救孔林的圣人陵寝,多尔衮信守承诺,准备开启对孔林的挖掘行动。

    此刻,两千多名山东男子已被分发工具,即将开始对孔林的挖掘工作!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多尔衮亲自来到挖掘现场,向负责此事的阿济格下令:

    “老十二,这孔林的墓地,要仔细挖掘。今年我们大清收成不佳,金银粮草匮乏,只能效仿曹孟德,掘墓寻宝……”

    原来,多尔衮挖掘孔林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

    在这个时空,大清入关之战举步维艰,开战至今领土收复寥寥,财富收获也不丰。历史上大清的八处重要财富来源,山西的八位汉奸晋商,连同诸多小商人,都被李自成一一搜刮。

    因此,今年的多尔衮财政紧张异常。

    资金紧张,自然缺钱用,缺粮吃。

    而多尔衮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无人能及!

    他对曹操设立摸金校尉、卸岭力士、搬山道人和发丘中郎将的故事了如指掌,所以,这次对孔林的挖掘,实则是多尔衮深思熟虑的计划!

    然而,对发丘之事无比专注的多尔衮并未急于挖掘孔子之丘,只听他对阿济格吩咐道:

    “先沿孔林边缘,挑选那些巨型墓冢逐一挖掘,唯有孔子的丘,需待到最后才动手!”

    不率先动孔子之丘,并非多尔衮仁慈——他可不是鹅父,怎会拥有“父慈”的特质。

    多尔衮暂不挖掘孔子之丘,意在逐步施展发丘之计。或许在挖掘中,南方的朱明王朝会因压力而前来与他决一死战!

    对多尔衮而言,曲阜之地,连同孔圣人的丘,正是他手中的人质!

    不,不对!

    称作人质并不妥,毕竟孔子已逝千年,如今虽被大清占领,但这墓穴怎能算人质?

    这应被称为“墓质”。

    倚仗此墓质,多尔衮可迫使大明展开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