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 > 第186章 水深又能如何?祖宗归来了,何惧之有?

第186章 水深又能如何?祖宗归来了,何惧之有?(1/2)

    朱柏听后,略显满意:“这样说还算合理。”

    \"走吧,尽管我们不急于一时,但行程不可耽误,\"朱厚照此刻开口道,\"正好,我跟你分享一些东南沿海的重要家族。

    他们与朝廷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一直想对他们动手,只是时机未到。”

    \"太祖皇帝现在让你去调查他们,那就让我来点燃这个导火索吧!\"朱厚照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

    朱柏闻言,毫不犹豫地回应:\"好吧,既然如此,路上我们就边走边谈。

    你详细告诉我,那些倭寇究竟与哪些势力联手。”

    两人踏上了前往东南的路途。

    如果朱厚照不是真的无法修炼仙术,朱柏恐怕早已驾驭剑光带他飞越千里,恐怕汐也都会感到惊骇。

    然而,朱柏有意选择这样的旅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上的问题。

    有些事情,只有亲眼目睹,才能洞悉其全貌。

    一路交谈,朱柏逐渐明白:

    如今的东南沿海,倭患虽不严重,但与洪武时期相比,确实有增无减。

    就在不久前,七十名倭寇肆虐,烧杀抢掠数座城池,就发生在这一动荡时期。

    倭患的根源,一部分在于江南豪族暗中与倭寇勾结,另一部分则是当地官员为私利所为。

    在义州知府的书房内,蓝玉静静地坐着。

    知府李大人笑眯眯地对他说:“蓝玉将军,您的事迹广为人知,我父亲甚至在我幼时就常提及您的英勇事迹。“我在童年时期便立志,要追随您的足迹,”向往着能像蓝玉将军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蓝玉微微一笑,打断他道:\"李知府,无需多礼,这次我来义州,也是受太祖之命。”

    \"北方漠北之地,蒙古人横行,甚至有数十人攻克我大明数城,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推测,李知府或许在京里安插了亲信,知晓太祖皇帝的雷霆手段。

    作为一方长官,你怎么能让数十个蒙古人轻易占领漠北?难道你不想继续任职了吗。”

    蓝玉的话语中带着冷峻。

    李知府听得脸色苍白,他知道这些蒙古人的事,然而问题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首先,总兵那里就难以说服,剿灭蒙古人只是空谈。

    朝廷要行动,必定需要军队,而这背后牵涉的军费开支,数额巨大。

    皇帝的军饷调拨,无疑是一笔庞大的财政负担。

    朝廷中枢决定,户部需调拨财银,这笔款项犹如接力棒般逐级传递。

    即使不直接染指,也能以种种理由滞留数月,经此周转,便能赚取其中的差价。

    原以为微薄的军费,经过这般层层剥削,到了总兵手中已是所剩无几。

    总兵们何以奋勇杀敌?难道仅仅因为身负大明官职?这岂非荒谬?总兵也有家庭,也有生计所需。

    剩余的军饷,落到基层士兵手中,他们的生活又该何以为继?

    面对此境,出路似乎只有继续征讨蒙古铁骑。

    蒙古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如同血液般不可或缺,没有了他们,上至官员,下至商贾,都将面临经济困境。

    蒙古的强大,使得养寇自保的方法失效,反而可能引发更大动荡,大明江山将面临威胁。

    因此,漠北的蒙古战役年复一年,从未停歇。

    然而,上下皆依赖蒙古,从山东到广宁,从宁远卫所到四周的行商小贩,无不从中获利。

    甚至,义州与兴城间的秘密交易网络,如果没有蒙古的支持,那些珍贵物资又怎能流通?

    朱厚照时代曾短暂压制蒙古,但南果之后,局势又起波澜。

    蓝玉抵达义州,本欲以大明骑兵之威,一举荡平蒙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部队从义州奔波到兴城,再至海州卫,最后又返回义州,竟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见着。

    若蓝玉如实汇报,洪武帝会如何看待?尽管他傲骨难掩,但也不至于愚蠢至此。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蓝玉逐渐明白,要深入调查漠北蒙古的动向,首先要从义州知府季善念着手。

    此刻,李善念满面愁容地解释道:“蓝将军,蒙古铁骑在漠北横行已久。”

    “并非我们无能,只是他们来去如风,难以捉摸。”

    “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能迅速消失,隐匿得如同幽灵。”

    “将军在此多日,想必也有所察觉。”

    李善念的话语中带着无奈。

    蓝玉紧握茶杯的手指用力,虽有怒意,但最终克制住了冲动。

    毕竟,无缘无故地责罚地方官员,尤其是像义州这样的边防重镇知府,李善念必有其背景。

    于是,蓝玉冷笑一声:“李知府,你的困境我已知晓。”

    “我在义州虽未发现蒙古的踪迹,但明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