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够给领导送生日礼物的。
更底下的县级官员更惨。
——六百石级别的县令,地方父母官,老百姓挂在嘴上的‘县太爷’,年收入区区二万钱!
要知道今年年初,发生在冬天的汉匈高阙之战,就连那些毫无斩获,仅仅只是为大军搬运粮食的民夫,都得了五千钱到一万钱不等的赏赐!
县太爷这二万钱的年收入,只能说是打发叫花子呢……
别忘了。
六百石,是县太爷,而不是芝麻小吏。
真正的芝麻小吏——也就是百石一级,年收入区区四千钱。
别说宅子、车马,又或是奴隶、牧畜了;
就连给家里添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都得控制着数量。
——如今汉室,鸡肉一斤也得个三十钱呢!
一只下蛋母鸡,少说也有个十几斤(汉斤,折后世2.5千克),没个三五百钱根本下不来。
也就是说,一名百石级别的官员,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腰间挂印的那种,年收入也只够从市场上,买回十只左右的鸡。
百石以下,那些年薪不足‘百石粮食’的所谓无秩,那就更是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情况,和后世朱明开国前后,朱扒皮时期的情况很像。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明开国前后,官员那是真穷,而且是从一而终的穷,从未富有过。
但汉家的官员,却是在开国前后,正儿八经富过的。
——现如今,年收入十六万钱的丞相,在汉家开国初,俸禄能堆起两座山!
一座粮山,一座钱山!
——当下,年入不足十万钱的九卿,在那个年代,是需要专门在长安城外建造仓库,才有地方存放手里的铜钱的!
而且再大的仓库,也只够他们存放当月的俸禄。
但凡这个月的俸禄没花完,下个月的俸禄就发下来了,那仓库都要不够用了!
——现在,年收入不到六万钱,俸禄都不够给太后、天子准备贺礼的郡守二千石,在当时那个年代获取俸禄,是需要长安朝堂用车队,将粮食、铜钱送去的。
往往是第一个月的俸禄刚到手,第二个月的俸禄在路上,第三个月的俸禄也已启程,第四个月的工资,也已经被国库拨款了。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眼下,年收入二万钱左右的县太爷、父母官,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能力凭合法收入纳妾,并养得起好几个娇美姬妾的!
至于现在?
别说纳妾的彩礼钱,以及供养纳回来的美妾了——一个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的女奴,市场价都不止二万钱。
最苦逼的百石级别,在当年,也是年入十万钱以上,一年的俸禄收入,就能将一贫如洗的家庭,一举跃迁成中产之家的体面人。
现在?
年入四千钱,都还没贱籍商户,从这个县到隔壁县跑一趟商赚得多。
体面是不假,但体面不能当饭吃啊……
或许这样还不够直观。
但拿其他行业来作对比,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百石级别的官员,是如今汉室官员体系的中坚力量,以及占据‘绝大多数’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人的收入,是最能体现官员收入水平的。
而如今汉室,百石官员年入四千钱,月收入才刚三百多钱而已。
而同样的四千钱,普通商人基本几天就能赚到,有点水平的铁匠、木匠,也顶多只需要个把月便能赚回。
这就很吓人了。
——基层官员的年收入,还没有寻常商店、小卖铺三五天的纯利润高!
更没有工匠个把月的手工费高!
就这薪资水平,已经是除了体面、稳定,就再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了。
而此番,刘荣借奴籍案,以及后续刮起来的风,针对官员俸禄、收入做出调整,可谓是即解决的当下,官员俸禄过分稀薄的‘近渴’,也顺带一劳永逸,基本杜绝了未来,官员俸禄因为粮食价格的变化,而再度出现异常波动。
——在过去,汉家官员的俸禄,是一半为粮食,一半为与粮食等价的钱。
拿九卿举例,秩禄中二千石,实际年俸2160石,月俸180石,也就是90石粟,外加价值90石粮食的钱。
而刘荣做出的调整,放在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一级,就变成了:月俸90石麦粉,外加一万八千钱。
原本的90石粟,被替换成90石麦粉,算是小小改善了九卿的伙食——至少表明了朝堂、天子愿意为九卿改善伙食的态度。
而原定‘价值90石粟的钱’,被刘荣直接定为固定的一万八千钱,与粮价彻底脱钩,则保证了九卿的收入,除了足够一家人食用的粮食之外,另外还有够一家人日常生活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