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的兵力,或许才能让攻城方占据一定的优势,五倍,方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求‘速成’。
比如六年前,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那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睢阳保卫战。
攻守双方——作为进攻方的吴楚联军主力,虽然是号称数十上百万,报的数字水的不行,但实则,也总有那么二十多,将近三十万可战之兵。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吴王刘濞砸锅卖铁,恨不能把吴地所有的男人都带上,才艰难凑出来的大军。
就按最低的二十万来算,相较于睢阳城内,那三五万梁国兵,也至少是四倍于敌。
结果如何?
一场睢阳之战,固然是打的梁国军队损兵折将,丧亡惨重,梁孝王刘武甚至一日七封血书,向长安弹劾周亚夫在下邑见死不救。
可作为攻城方的吴楚联军主力,难道就好受了?
照样是伤亡惨重!
而且伤亡远比睢阳守军惨烈!
不过是从龙之功顶着,外加睢阳城后的荥阳敖仓、东都洛阳吊着,才没让吴楚联军士气奔溃。
最后,周亚夫奇袭淮泗口,不也是让吴楚联军原地溃散,吴王刘濞功败垂成?
从这场睢阳保卫战,其实就不拿看出来:双方均为擅长城池攻、守的华夏部队,且均为诸侯国兵,那攻城一方至少四倍于守城一方,才能得出一个两败俱伤——要么守城方看看守住城池,要么攻城方艰难惨胜破城的结果。
而眼下,这场由汉军作为防守方、匈奴作为攻城方的高阙争夺战,双方情况却绝非当年,睢阳一战那么简单。
——首先,作为守城方的汉军,不再是战斗力中等偏上的梁国兵,而是如今汉室天花板级别的朝堂主力大军!
驻守高阙的,更是汉室天花板级别的防守大师:程不识!
就这军队战斗力,外加将领防守水平,兵力更是高达七万人!
便是换做当年的吴王刘濞,怕也是得凑出至少五倍,即三十五万吴楚兵马,才能勉强打出一个势均力敌的战国。
而此番,攻打高阙的右贤王伊稚斜部,显然没有当年的吴王刘濞,及其麾下的吴楚联军擅长攻城。
此刻,伊稚斜麾下的八万余骑兵,既没有吴楚联军——所有华夏军队所拥有的攻城属性,也远远没有达到攻守双方3:1,4:1的比例。
如今的高阙,得原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四万余,外加郅都所部先锋三万余——共计七万余兵马。
虽然在此期间,高阙守军与博望三营驻军,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轮换,送了万儿八千轻伤员回博望城,换了大几千生员进补高阙;
但在这么说,这也是七万多长安朝堂主力大军!
反观伊稚斜,八万余骑兵,就要在兵力几乎相当——双方兵力差距基本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攻打七万汉军主力,外加程不识驻守的高阙?
只能说:这么做的现实意义,原低于象征意义。
就好像是伊稚斜费劲巴脑,在幕南凑了八万多兵马,气势汹汹来到高阙!
结果却只是为了告诉草原游牧之民,以及即将在秋天回归的单于庭主力:我不是没有补救!
在高阙易主后,我真的尽力尝试夺回高阙了!
但结果,却是注定的。
——以同等兵力,攻打高阙这种级别的险关,伊稚斜用尽浑身解数,都没有对高阙的程不识、郅都二人,造成哪怕一丁点麻烦。
别忘了。
高阙,并非匈奴人在大河北岸,为了防备南岸的河套地区所铸造。
而是秦始皇嬴政,为了在大河北岸,防备更北侧的幕南游牧之民而建造!
高阙真正难打的方向,不是南侧,而是北侧!
在大河冰封,高阙失去护城河,外加守军携带、情敌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汉军自南夺取高阙,尚且还花费了一番周折。
更何况是匈奴人,堂堂正正的从北面攻打高阙?
战斗爆发后的前十日,那画面都像是复制粘贴一样。
——匈奴人抵进高阙北墙二里时,刚从博望城送来,安放于高阙城头的床子弩,开始发射大腿粗、一人高的巨大箭矢,或者说是尖头木桩。
进了一里,即三百步区域,大黄弩等超远距离重弩开始发力,点杀匈奴军中的贵族。
进入二百步区域,长弓准备抛射,进入一百五十步的射程,长弓齐射。
临近百步,弩机加入战斗,平射造成杀伤。
到这时,匈奴人最前面的先锋,也才刚抵进高阙百步,却已经进入了汉军弓、弩,以及床子驽、投石器的多重火力网之中。
经过这重重火力网,还能侥幸活着走进高阙北墙百步范围内的,已然只剩下一半多。
然后,真正的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