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74章 慈不掌兵?

第474章 慈不掌兵?(2/3)

火箭朝敌人所在区域放火,亦或是用乙号烧出一片火区,然后再投这丁号过去,好达成‘落地就炸’的效果。

    但坏就坏在:没这么简单。

    先前提到,在运输的过程中,乃至仓储的过程中,这丁号就极不稳定。

    磕了碰了,摇了晃了,甚至放在那儿温度高了、氧气多了之类,都能给你炸上一下子。

    然后,要命的来了。

    ——当一口陶罐,装满了丁号炸药,被投石器抛出时,从抛出的一瞬间,一直到落地,这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因药物震荡而发生爆炸。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落地炸。

    但‘人家’脾气怪的不行,落地也未必炸,说必定就是陶罐破碎,灰黑色粉末洒一地的尴尬场景。

    最差的结果,就是在投石器发射的瞬间爆炸。

    这种情况只要发生,那汉家最少也要损失一架投石器,一组数量的投石器操作员,以及负责实验的墨者。

    你猜那些个墨者怎么死的?

    真当他们有事儿没事儿,都搬黑火药玩儿啊?

    在刘荣的印象中,死于以上这种情况的墨者,大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

    余下一半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的是陶罐都装填上投石器了,结果一个意外,陶罐滑落在地;

    有的是陶罐顺利发射了,结果就飞出个三、五丈,便在空中爆炸,直接把整个投石器机组人员,外加那个负责实验的墨者纳入了杀伤范围。

    只能说,这个东西很麻烦。

    从置备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爆炸,于天地间灰飞烟灭为止,麻烦都不会消失,而是会接踵而至。

    就说眼下。

    方才,刘荣交代秦庄:要置备一千斤丁号。

    置备的过程中,大概率无法避免死人。

    置备好了,分装于陶罐的过程中,怕也同样无法完全避免伤亡。

    分装好了,一切就绪,可以起运了,麻烦却非但没有结束,而是刚刚正式开始。

    这一千斤丁号,刘荣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分装、分人、分批次运往博望城?

    因为这东西的‘联动性’,实在实在高得离谱。

    比如一间库房,你在两个角落,分别对了百十来斤这个东西,二者相聚百八十步。

    这一头炸了,指不定就有火星子飞到那一头,把那一头也给炸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庄才会说:这东西,真的不能用。

    因为真到了前线,一旦这玩意儿‘闹脾气’了,那我军将士,当真是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而分装、分人、分批次运输,本质上也不是在避免事故,而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事故的规模,以及闹出来的动静。

    好比说,如果没有刘荣这专门交代,这一千斤丁号,大概率会装在同一辆马车起运。

    ——才一千斤,也就二百五十千克,一匹马拉的车就够用!

    但这车但凡是炸了,那动静不说是惊天动地,也绝对会被周遭百姓当做‘天灾’级别的轰鸣。

    再有,便是这么一炸,负责运输的队伍,几乎不可能有人生还——甚至都不大可能有人保留全尸。

    因为十丈的有效杀伤范围,是一斤丁号所具备的威力。

    而一千斤丁号的,绝不仅仅是1000×10丈这么简单。

    真要出了事儿,怎么收拾残局且不说——往近了说,好不容易配置出来的一千斤丁号,轰的一下全没了。

    眼瞅着高阙要开打了,再现调也来不及,高阙就指望不上降维打击了,只能硬着头皮正面强攻。

    往远了说,死者家属要安抚,周遭区域要给交代,甚至这个东西本身,也大概率要藏不住了。

    运气好点,搞得朝堂内外人尽皆知,大不了把项目公开:嗯,我汉家有这么个东西,威力巨大。

    运气但凡差点,这玩意儿流出边关,流到草原……

    刘荣不敢想。

    而这一千斤丁号,被分成一千份,由一千人分别负责运往博望城,本质上并不能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甚至因为人变多了、不可控因素多了,而大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刘荣这么做的唯一一个原因,在于分了批次,那就算炸了,规模也是可控的。

    ——一批次也就一斤嘛!

    炸了,大不了就死几个人,总好过死一大片,外加一大片区域被夷为平地。

    外加一声虽然惊人,却也不至于让人无法理解的轰鸣,也还算好收拾。

    案发现场也好整理、掩盖,保密工作也还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

    至于最终的损失——按照刘荣最乐观的估算,一千斤丁号从长安出发,最终能顺利送到博望城的,大概率不超过八百斤。

    从运到博望城,再到上战场、投石器发射——到高阙外墙响起一声声轰鸣,最终能砸伤高阙的,很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