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剩下个务实派:相里氏,于商鞅变法之后入了秦,凭借墨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于器械制造、科学研究当中。
要说这三派,是否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倒也不是。
说起来,这三个流派的学术理念、最终目标,依旧是墨家最开始的:兼爱非攻。
只是在达成目标的方式上,三者采取了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邓陵氏入楚,认为和平就应该是行侠仗义得来的,只要墨家充分充当侠客的角色,就能通过名望和影响力感染天下人,从而阻止战争的发生。
相夫氏入齐,则坚定的人为:人世间的道理,都是通过辩论辩出来的,只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技巧,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意图发动战争的王公贵族劝回正道上。
唯独相里氏入秦之后,无比准确的判断出:结束战争的方式,只有天下大同。
只有天下统一了,天底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了,战争才会结束,天下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于是,明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却开始帮助变法图强后的嬴秦,制作起了先进的武器军械,以及各类民用器械。
在这个过程中,入秦的相里氏之墨,也逐渐融入了秦少府,成为了‘秦匠’这一名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如今汉室,众所周知——墨家学说,可谓是几乎绝传。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在秦末、汉初那十几年的时间里,分裂为三部分的墨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战火所摧残。
——楚地的‘侠墨’邓陵氏,早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懒汉、社会不安定因素,早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就被清楚了一波。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没几个人还记得自己是‘邓陵氏之墨’,而只以豪侠自居。
其行为主张,也局限于表面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之类,与墨家深刻、丰富的思想哲学早已脱钩。
你可以说如今汉室,有几十万‘邓陵氏之墨’存在——游侠嘛,全天下哪哪都有。
但若是较真,当今天下,正儿八经要以侠客之道,拯救天下苍生的邓陵氏之墨——就算没有灭绝,也绝对凑不出十个人。
考虑到如今汉室的人口基数,以及华夏大地的辽阔疆域,邓陵氏之墨,已经可以算作是彻底绝传了。
不单是人死没了,就连其学说主张,也绝不可能在汉家的统治下重现。
毕竟褐色会这种东西,天然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好感。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这都是最没有出路的职业。
楚地‘侠墨’灭绝,那齐地‘辩墨’如何?
更惨。
栖息于楚地的邓陵氏侠墨,只能说是徒子徒孙走歪了路,丢弃了学派主张,好歹人数还有。
就算将如今天下的游侠众排除出去,某座深山老林的犄角旮旯里,也未必没有几个邓陵氏侠墨藏着。
但齐地的相夫氏辩墨,却是官方认证的百分百灭绝。
——楚汉争霸年间,复辟自立的齐王田横,先是接受了汉说客郦食其的说降,而后又因汉将韩信的偷袭而震怒,将郦食其残忍烹杀!
随后,齐国被韩信攻下,齐王田横便带着门客、亲眷,逃亡到了齐国以东的某座海岛之上。
几年后,霸王乌江自刎,刘汉一统天下。
好巧不巧,齐王田横逃亡海岛的消息,又传到了新鲜出炉的汉天子:刘邦耳中。
对于田横烹杀郦食其,刘邦自然是恨得牙痒痒。
却并非恨田横,而是恨多此一举,为一己私利强攻齐国,导致郦食其死于非命的兵仙韩信。
——人家田横已经答应投降了,汉家已经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齐国了!
结果韩信可倒好,出尔反尔,趁齐国解除战备突袭不说,还在攻下齐国之后第一时间上奏,请求刘邦立自己为齐王!
将郦食其惨死的账,都算到了韩信头上,对于田横这个人,刘邦则更多的是忌惮。
忌惮什么呢?
忌惮这个一没在灭秦过程中出过力,二没得到项羽分封,却仍旧能复辟田齐,得到齐地一致拥戴的故齐王,若是长期留在不收掌控的海岛,很可能会导致齐地出现动乱。
于是,刘邦派出使节,前往田横所藏身的那个海岛——也就是后世,山东即墨的田横岛。
使节告诉田横:汉王已即皇帝位,当年之事,也知非齐王之过;
今赦齐王之罪,召齐王入朝称臣,以正君臣名分、天下试听。
不料田横却慌乱拒绝道:我当年一怒之下烹杀郦食其,如今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皇帝麾下数一数二的功勋大将。
就这么应召前去,恐怕郦商不会放过我,请求皇帝陛下允许我这个丧家之犬,以寻常百姓的身份留在这座海岛上吧。
田横的要求有理有据,刘邦却显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