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0章 不是蠢,就是坏

第460章 不是蠢,就是坏(2/3)

鬼胎。

    针对这种情况,程不识也经过深入了解,给刘荣递上了一封奏折。

    在奏折中,程不识提到了河西各部的大致倾向。

    比如谁谁谁可以争取,谁谁谁可以尝试,谁谁谁试都不用试,直接打准没错。

    其中,程不识重点降到了那些誓死效忠匈奴单于庭的保守派。

    在程不识看来,这些部族的存在,将对汉家未来在河西地区的图谋,造成极为严重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要想更顺利、更轻松的谋求河西,汉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愚忠匈奴单于庭,或者说是迷信匈奴人武力的老派部族。

    这些部族数量倒是不多,大概五六个;

    但也就是这五六个部族,却能凑出足足八个万骑,共计四万八千兵马!

    如此数量级的骑兵集群,哪怕是放在汉匈双方决战当中,也无疑可以引发一场中规模以上的战役了。

    更何况除了这四万八千骑的单于庭死忠武装,河西地区还有至少同等数量的骑墙派,以及只多不少的躺平派。

    将来,一旦汉匈双方爆发大战,而汉家陷入劣势,那这些兵马必然会尽数站到匈奴单于庭一方。

    一方面,是匈奴单于庭在草原的威慑旷日已久,早已在游牧民族心中,形成了惯性极大的思维定式。

    另外一方面,同为游牧民族的轻微身份认同,也让大部分草原部族更倾向于站匈奴单于庭,而非汉家。

    若跟汉家,未来是种地还是放牧、是战死还是饿死,一切都是未知。

    跟匈奴单于庭,至少能预料到自己的结局——要么仍旧以部族的形式存在,要么被更大的部族侵吞。

    最差的状况,是被其他部族瓜分为奴。

    结局有好有坏,但起码是确定的……

    对于这些状况,程不识的意见也是非常简单粗暴。

    ——如果汉家有意在河西地区用兵,那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屠戮那些死忠单于庭的保守派。

    将他们杀尽、杀怕,其余的骑墙派、躺平派,便都会倒向汉家这一方。

    有了这些墙头草的加入,再去对付幕南地区——尤其是高阙的匈奴人,无论伤亡、兵力,还是战斗方式、兵种克制方面的压力,都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至于那些已经起了心思,想要找汉家问问归义价码的部族,程不识的意见则是:千金市马骨。

    花多少钱、耗费多少代价,都不重要。

    只要能把这些部族忽悠到本方阵营,等将来匈奴单于庭西迁欧罗巴,那草原不还是汉家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再有,便是除了河西地区的战略局势之外,程不识还提了一向战略建议。

    ——效仿在高阙对岸的大河南岸,所筑的博望城,在河套西部,与河西隔岸相望的区域,也建造一座军事重镇性质的城池,以作为河套西部地区的战略防守支点。

    对这一建议,刘荣思虑再三,终究也还是答应了。

    之所以没有痛痛快快的答应,自然是因为刘荣觉着这座城,汉家没什么太大的必要去建。

    反正在刘荣看来,河西已经是囊中之物,什么时候取回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既然河西已经被默认为是‘汉家版图’,那在河西和河套地区相连后,大河东、西两岸,实际上就不需要有战略支点存在了。

    若不然,刘荣能忍到现在?

    怕是早在河套战役结束后,汉家的建筑匠人就要‘双线作战’,同时开始铸造河套北部的博望城,以及程不识所提议的,位于河套西部的城池了。

    可既然如此,刘荣为什么还要答应呢?

    一座城池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去建这么一座可有可无的‘军事重镇’,浪费的钱粮物资可不是一点半点!!

    为此,朝中公卿百官之间,甚至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摩擦和争论。

    最终,刘荣仍旧决意乾坤独断,建造这么一座保卫河套西部的城池。

    至于原因?

    当然不是刘荣改变了主意,觉得在河套西部建一座城很有必要。

    而是为了战略欺骗。

    这很好理解。

    假如你是匈奴人,你对现在的汉人是什么看法、有什么担忧?

    ——答案自然是:汉家的军队无比麻烦且棘手,任其发展壮大下去,早晚有一天,匈奴单于庭要被踩在地上摩擦。

    所以,为了遏制汉人的战略扩张速度,匈奴一方除了要务必守住高阙之外,还要对河西地区施加一定的影响力;

    以免汉家过早占据河西,从而没有了后顾之忧,转过头全力攻高阙,乃至于在幕南地区肆意驰骋。

    倘若这种时候——单于庭上下都人心惶惶,幕南各部都觉得汉人要打来了、大家要死定了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汉人在河套西部地区建了一座城,以防备河西诸部?

    那你只会说:汉人不行了~

    去年还能勇夺河套呢,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