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43章 儿臣刘彭祖,昧死百拜!

第143章 儿臣刘彭祖,昧死百拜!(3/4)

:太子刘盈,以及二十多年前,极为勉强的够到及格线的当今天子启、彼时的太子启,刘荣今日的表现,已经算很好很好了。

    接下来,就算刘荣什么都不做,这场朝议结束之后,朝野内外也都会开始流传起今日,太子刘荣初登朝议,便‘隐显雄主之姿’的言论。

    天子启显然也不觉得刘荣今日,还能做的更好;

    只稍一思虑,便考虑起了刘荣这个提议。

    ——刘荣的遗憾,天子启全当没听见。

    倒也不是刘荣要的人,天子启就非给不可;

    而是如今的长乐卫尉程不识,处境稍有些特殊。

    一开始,窦太后要程不识给自己做长乐卫尉,就不是正常的提拔人才,而是半带泄愤、半带试探的冲动之举。

    程不识二话不说,当即走马上任,窦太后其实也多少有些偷鸡不成蚀把米。

    时至今日,关于材官都尉程不识,长安坊间仍旧有‘太后刻薄寡恩,薄待平乱功臣’的言论广为流传。

    虽然天子启早已出手,以‘太后亲自提拔重用’为由,替母亲保下了这点颜面,但前段时日的储君之争,天子启也恰恰是仗着窦太后因程不识一事而‘声誉受损’——至少是因此底气不足,才顺利压制下了窦太后与立储君皇太弟、册立梁王刘武的念头。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程不识这个‘长乐未卫’对窦太后而言,多少带了些烫手山芋的意味在其中。

    留着,那就是薄待功臣,无时不刻都在被人戳脊梁骨;

    调离,更是将使得‘太后亲自提拔重用’的遮羞布被撕碎,更使东宫威仪荡然无存。

    如果不发生变故,窦太后对程不识这个人的处理方式,大概率会是留用几年,等风声过去的同时,让程不识在长安熬点资历。

    资历熬够了,风声也过了,再寻个由头——如匈奴人入侵边墙,某某郡急需一个好郡守之类,将程不识外放出去。

    而今天,太子荣向天子启伸手,点名要了程不识。

    这让天子启,看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可能性……

    “既然是太子想要的人~”

    “嗯……”

    心下已经有了决断,天子启却并没有急着把话说死。

    只佯做疑虑的沉吟片刻,才稍有些踌躇不定的侧身望向刘荣。

    “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未来。”

    “而程不识这样的年轻将领,则是我汉家军队日后的依仗。”

    “——这样的青年才俊,留在长乐宫做个卫尉,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与其在长乐蹉跎时光,倒不如跟在太子身边,好生历练一番;”

    “说不定日后,朕卧榻弥留之际,也会和先帝那样——紧紧握着太子的手说:事有轻重缓急,可由程不识为将……”

    自嘲一语,惹得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稀稀拉拉的附和轻笑;

    却也惹得申屠嘉、周仁等老臣,不由得湿了眼眶。

    ——大家都觉得天子启是在开玩笑,是在以这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太子,以及程不识这个中盾卫的认可;

    但只有这些老臣知道:天子启这话,并不是玩笑。

    至少并不全是……

    “前些时日,朕一时气急,言语惹恼了母后。”

    “过去这段时日,太子也甚少去长乐。”

    “——虽然是因为假节奔赴前线,但也终归是没有尽孝于东宫,母后对我父子二人,都颇有微词。”

    “正好,借着今日,太子走一趟长乐;”

    “安抚东宫,代朕尽孝于太后膝下的同时,亲自和太后说说程不识的事。”

    “想来太后,也不会对我汉家的太子储君吝惜人才,强留程不识,继续做长乐卫尉?”

    天子启有了决断,刘荣自也只得躬身领命,对于天子启这番安排的意图,也当即心领神会。

    ——修护东宫太后和西宫天子启,以及太子刘荣之间的关系。

    至少,也要保证明面上过得去,别让人背地里戳天子启、刘荣父子俩的脊梁骨,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子不孝母,孙不孝祖’之类。

    刘荣自也认为理应如此。

    原本还打算和薄皇后、母亲栗姬,来和天子启说说‘不急着废后另立’的事儿,如此看来,倒也可以直接去和窦太后去说。

    如是想着,刘荣便再度提起笔,开始专心致志的记录起朝议内容,以及自己对每一个议题,乃至每一个发言的心得。

    许是看出刘荣心知‘木秀于林’,无意再多出风头——后续的朝议内容,天子启也没再关注刘荣,只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议题之上。

    随着最后一个议题——衡山国的赈灾事宜,在公卿百官的一致认同下得出结论,这场朝议,便也来到了尾声。

    却不料突变横生!

    御榻之上,天子启刚把最后一卷竹简卷起,丢在脚边的木箱内,殿门外,便响起郎官高亢的唱喏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