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吞噬天下之权谋三国 > 第546章 赤壁会议(上)

第546章 赤壁会议(上)(2/3)

良,甩东瀛人几条街。

    另一方面,狗奴国的国王是个好战分子,之前他盲信了孙权的书信,动用国力输送军队前往大汉。他本想让军队在大汉为自己夺得一块净土,不想倭寇非但没有能力夺占大汉领土,还耗光了狗奴国数年的国库。这导致在东瀛内战中,狗奴国无力对抗有大汉援助的邪马台国,几场东瀛所谓的大战之后,狗奴国被灭国。邪马台国统一了东瀛西部地区。女王卑弥呼大喜,从此臣服于汉朝,她还学习汉族文字和语言,并用亲笔书信给汉朝大将军袁尚寄信。

    袁尚后来还以汉献帝的名义册封了卑弥呼为“亲汉倭王”,并赐予金印金册。同时袁尚还邀请卑弥呼来大汉做客,卑弥呼答应了,但需要时间筹备。袁尚也表示在自己统一东吴之后扫平沿海,便可以让卑弥呼女王驾临大汉。

    东吴以外的战事基本都被平定,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赤壁之战了。

    袁尚亲临赤壁营寨,坐镇军中,本次他带来了众多精锐,就是为了打赢赤壁之战,只要获得渡江的主动权,把数万大军渡过长江,以自己兵强马壮,孙权必然战败。届时天下只剩下张鲁和刘璋,这二人都是不足为惧的。

    赤壁营寨分为水寨和陆寨两部分。

    水寨的将领为:甘宁,赵云,刘辟,龚都,韩当,蒋钦,文聘,蔡中,蔡和,共九将。军中管事为蒯良、蒯越。

    陆寨的将领为:吕布,颜良,宋宪,魏续,侯成,成廉。军中管事为辛毗和陈登。

    袁尚的随军谋士有,司马懿,贾诩,刘晔。

    黄月英作为袁尚的妾室,侍奉左右,同时也是墨工坊的负责人,督造、修理战船等事宜。

    袁尚水军目前有五万人,陆军步骑有十万人。一共十五万大军在水陆两寨。

    还是老规矩,战前袁尚会开会商讨对东吴作战的对策。

    袁尚把全员都召集起来,寻找破敌良策。

    然而这次会议,将领和谋士们给的预期都不是特别乐观,认为袁军同东吴水军作战始终处于劣势。

    首先,军队水战经验不足,袁军只是训练水军,但是缺乏真正的水战实战,很多荆州士兵都是从来没有实战过的,如此这般实战之时很难与东吴水军获胜。

    其次,水军数量上,东吴也有五六万的水军,袁军也只有五万水师,陆军方面的步战兵种无法下水,相当于无法参战水军。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季节。当下时值春夏交接之时,容易爆发时疫,有一些传染病在潮湿的南方容易滋生,另外粮草方面也容易发霉变质。很多北方的将士实在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

    袁尚心中清楚,水战方面,袁军其实的确属于劣势。但是这个仗难道就不打了吗?在等一年两年,水军彻底训练成型?这一两年期间会不会有什么变数?孙权作为穿越者又岂会坐以待毙。没准又整出什么幺蛾子,也说不定。而且就算过一两年,难道袁军的劣势就能彻底扭转吗?所以袁尚不打算撤军,还是打算今年就和周瑜的水师一较高下。

    哪怕交战失利,也算总结经验教训,并且给军队提供用血换来的宝贵经验。

    袁尚始终喜欢换位思考,这样便于找到自己方的不利因素,从而防微杜渐,同时在自己的劣势中寻找自己扭转局面的因素。

    当初袁尚攻打官渡时,就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推测孙权会借道淮南攻打袁尚的徐州,因此袁尚提前在徐州安排了严密的防守,愣是让孙权无功而返。

    如今袁尚也希望如法炮制,寻找周瑜的作战思路。

    司马懿作为顶级的军师,这个时候给出了自己的思路。

    他认为东吴周瑜想要获胜,仅仅凭借江上作战是没有办法的。一旦两军在水面作战,即便东吴有优势,也很难全歼袁军。袁军见状不利,可以撤回船只到水寨进行防守,那时通过地面部队的掩护,周瑜水军的威力再强也很难延续到地面作战。

    司马懿换位思考,他若是周瑜,会用火攻的方式,连袁军的船只和士兵一并烧毁!而且当下正是春夏相交之时,江南地区的天气是夏秋两季多是东南风和南风,也就是大风从江南吹向江北。

    这火攻表面看是火攻,其实全凭风攻!有风才有火!无风火难旺,更难蔓延!一旦火攻袁军营寨,上面是大火,下面是江水,水火乃无情之物,届时袁军必然大败!

    也就是说周瑜可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风向、长江、水军搞一波恐怖的火攻攻势,威力十分恐怖。

    袁尚看着司马懿,暗忖司马懿果然是当世的战术大师,也是心机深沉之人,他应该从诸葛亮的一些遗作中得到很多知识和灵感,使得如今的司马懿战术谋略水平,比之前还强,基本已经超过了贾诩。

    司马懿的策略与原史中曹操之败的火烧赤壁如出一辙,想必周瑜也会寻找用火攻的机会。之所以周瑜迟迟没有对袁军水寨使用火攻,恐怕也是因为天气一直比较寒冷,之前的风向多是北风和西北风,吴军纵火反倒会烧到自己。

    如今夏季就要来到,东南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