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鼻祖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这个道长开方不墨守陈规,他自己能组合草药,针对性下药,就像打仗排兵布阵,因人而用调兵遣将,这一点很让陶大夫钦佩。
陶大夫作为名震金陵的大夫,也是很有医治手段和医术慧根的。
可是,他感觉道长开的药方有道理,自己又不敢去开,他一切遵循古典医书所载药方。
他不敢下猛药和自己组方,这个陈龙的病万一治错,或者治死,他担心自己小命不保。
自古以来,传闻医生都很少长寿,不要提什么孙思邈、张仲景之类活过百岁,那是极少数……
究其原因,一旦自身染疾,可能古代医生胆小,不敢给自己下猛药,贻误战机,最终被疾病纠结缠绵而死。
还有就是有水平的名医给人看病认真,望闻问切之时耗尽心血,颇费脑力。也不知不觉间担了患者三分病气、七分因果……
这些名医治病之时耗尽了自身修为和能量,所以,虽然说医者仁心救人性命,却也自损阳寿……
张文龙和道长还在聊着曹操的头风和古代关于头风的治病案例。
一直默默聆听着道长与张文龙交谈的陶大夫突然开口插话道:“依我所见,这曹操所患的头风,应当属于实实在在的病灶所致啊……
如若不然,又怎会需要那华佗使用斧头将其头颅劈开,只为取出那所谓的风涎呢?”
他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瞬间让在场的六爷、张文龙以及紫云道长都心中一动。
三人对视一眼。
刚才他们也谈论过这个话题都认同此理,此时,听闻陶大夫也一同见解,觉的很有共鸣。
张文龙恭恭敬敬的站起来,给陶大夫倒了一杯茶,说道:“陶大夫,您感觉爷爷的病要如何治疗呢?
我们都是门外汉,您是专业大夫,几十年来,陈府也对陶大夫信任有加。
您无需顾忌,尽管直言……”
陶大夫沉吟片刻,说道:“我幼年之时,跟师傅学习医术,师傅说头风难治,他推测曹操之疾应该是颅内有岩结硬块,导致曹操病死。
以华佗神医之能,才敢言用利斧剖颅取物。可惜,曹操多疑,华佗神医不免被害早死……
师父又言,说他曾试百草,诸草可去胸腹病邪,然,不能去头风之疾。
似乎诸药难攻头颅之症……”
大家听毕,都很沮丧。
其实,陶大夫所说的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屏障。
即使现代,假如得了脑炎,很多消炎药并不好用,需要能进去脑血屏障的抗生素才能消炎,去除病灶。
百年前,医疗和科技不发达,对于头风脑瘤,中医大夫更加所知甚少。
毕竟不是谁的头颅都让你随便劈开去探视病情的……
几人七嘴八舌讨论一下,也没有争论出所以然来……
梁风半晌不语,他不懂医药。听了半天,大概听出来就是吃的药进不了大脑,也就无法去除病根。
梁风沙哑的嗓子说道:“我不懂医术,可是,我懂飞刀如何射的准……
我每次扔出飞刀的时候,都要把飞刀抛高一些,才能中靶心,仿佛有一股力量牵引着飞刀下坠。
既然飞刀可以被无形力量牵引下坠,那么,那些治疗疾病的药物是否可以上浮?
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些药物,当做药引子,把诸药药性引入头颅治疗头风?”
在那个久远的时代里,梁风对于万有引力这一科学概念尚一无所知。
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却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隐隐约约地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奥秘。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万事万物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许多看似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相通的原理和规律。
就如同宇宙中的星辰相互吸引、运转有序一般,地球上的种种事物,也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
梁风听见尽管中药具有神奇的药效,可以治愈多种疾病,但当面对一些头部病症时,其疗效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他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了药物的传输路径上。
那些能够发挥作用的药效,似乎都集中于胸腹以下的部位,很难顺利地抵达头颅内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于是乎,他大胆猜测:或许正是因为缺乏一种有效的力量或者媒介,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