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珑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他道:“这个话……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
钟年挠了挠头,有些奇怪地道:“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嫂嫂你是怎么知道的的?年自问行事乖张了些,但……貌似也没有在嫂嫂面前表现出来吧。”
张玲珑无语地道:“你都敢趴到奉天殿上偷听朝会,还不经通报就擅闯太子妃的卧室,别说是你了,就是皇上,就算是通报,这儿也是不能进的,就你这样的还有不敢做的事情?”
张玲珑知道钟年是个怀揣着赤子之心的人,而且钟年早就和朱家爷仨捆绑在一起了,因此说话也随意了些……
当然主要的还是,朱高炽特意嘱咐过,只要没有外人在场,一定要把钟年当成自己家人来相处,最起码最起码也得真的当成他朱高炽的结拜兄弟来看待,一定不能当做一个臣子来看。
虽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钟年作为读书人,却一点文臣的样子都没有,但是那都不重要。
于私,钟年是朱瞻基的师父,和他有关系极好,做得一手好饭菜,正好对这位大胖的胃口。
于公,钟年身负治世之能,且又是抗衡张三丰等不臣的第一战力。
最最最重要的是!钟年他是个孤臣!
何为孤臣?
众所周知,朝堂之上分文武,自古以来这文武之争就从来没断过,往往是争得头破血流,谁也不服谁。
唯独两个时期稍微好点,一个先秦,一个唐朝。
先秦时期主要是因为没有太明确的文武之分,武将也能参与治国,文臣也能带兵打仗。
唐朝情况又有点特殊,主要……全都是文武全才。
除去少数像是程咬金这样式的大部分都讲究出将入相。
长孙无忌跟李积单挑未必就打不过,可他俩一个是文臣头子一个是高宗时期武将头子。
同样的,李靖在国策上的见解虽说不如房杜,但也能说上两句。
但是除了这俩,那文臣和武将的差别可就大了。
开国靠武将,治国靠文臣这都是有数的。
开国武将强盛,人家功绩摆在那里,你文臣配哔哔吗?人家从九死一生的乱世当中脱颖而出打下这万里江山,你算个球啊?
所以文臣必然要被打压,再加上开国皇帝那肯定是太祖武皇帝,不管咋说,总体还是要偏向武将这边的,就比如说老朱。
虽然老朱杀老兄弟都不眨眼,但是他杀文臣杀的更多。
武将杀了千八百,文臣杀了万八千的。
那这个时候文臣肯定要抱起团来取暖啊!
这里头还有个问题,这些文臣差不多六成都是科举上来的,有好多都出自同人门下,要不就一个地儿来的,比如长江下游那一片几乎把大明文臣承包了六成。
所以人家本来就有天然的亲切性,加上武将集团和皇帝的逼迫,很容易就会抱团。
从皇帝的角度来讲,这就叫结党。
等到开国三十年过后,太祖老了,开国勋贵死的差不多了,那就是文臣的天下了。
这个时候就轮到武将抱团了,那这个不叫结党吗?也是啊!
久而久之,历朝历代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文武集团对立!
文臣一队,武将一队,互相不服,互相看不起,互相伤害,这都算是铁律了。
后面上来的官员你要不站队文臣,要不站队武将。
但是你不管站哪一边,你都是结党!
当然,并不是说你进入朝堂就必须选一边站。
当然可以都不站,但那样的下场就是先被文武双方拉拢,如果拉拢不成,人家反而会优先干掉你这个不确定因素。
所以只要是七品以上官员,百分之九十都得选边站。
但是你选了,那你必然是摆脱不了结党的名声。
这样一来,皇帝必然要猜忌你,哪怕你没有歪心思,你背后站着一个集团啊!
一旦你势大,必然要照拂你身后的集团,结党之后,必然要营私!你后面的人自然会推着你走,所以皇帝不可能给你太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真的跟你推心置腹!
从文武对立当中不难看出,不管一个官员有多忠心,只要他隶属于某个集团办,那么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在行政过程中完全为了帝国着想,也就不可能放下文武对立的恩怨。
倒不是没有一心为国的好官,但是你背后的集团自然会推着你走道。
当然肯定也有小部分不愿意选边站的,这百分之十里面又有百分之九会被挤兑,无奈之下最终要不就是被当成池鱼波及死,要不就选边站。
还剩下百分之一呢?就是钟年这样的孤臣!
他就属于最特殊最特殊的那一种!不站文不站武,人家还干不掉他!朝中和钟年关系好的就只有锦衣卫!但是锦衣卫也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