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以来,最血腥的一件政治大案。
景驹之乱告一段落以后。
凤祥二年四月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防止封君叛乱过的地区再次叛乱,田秀将自己的几个孙儿分为王,并把他们的封地定在这些较为偏远中央无力掌握的地区,以防不测。
实际上,封自己孙儿为王,也是不得已。
田秀一脉子嗣单薄,他老爹田单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他本人儿子也不多,只有六个,这六个儿子就算全封出去,很多地方依旧缺人。
不得已之下,田秀就只能从孙子辈中挑选王爵到这些边缘地方就封,以稳固这些地方的局势。
左丞相韩非认为,可以从田氏宗亲中册封一些贤者为王,以弥补宗室人才凋零,必要时还可以册封一些异姓王。
然而,田秀却并没有采纳韩非的建议。
田齐这些宗亲,在他打天下的时候没出什么力,这会儿凭什么上桌吃饭?
而且田秀也实在是不敢任用这些宗亲,田氏祖传技能太强大了,万一再有个人来个田氏代唐,那他可真是欲哭无泪。
就连同姓田秀尚且猜忌,就更别说那些异姓王了。
田秀下诏将太子的长子田煜封,为淮南王,命他去镇守江淮,田煜的淮南国是从淮阳郡拆分而来,他的国都位于上蔡。
太子的次子田冀被封为衡山王,国都位于城阳。
实际上从地图上来看,淮南王的封地更接近于汉代的衡山王,而衡山王的封地则更靠近江陵。
这主要是由于田乐业的楚王占据了寿春,这就使得后面的淮南王和衡山王,他们的封地,只能不断向西迁移,以至于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
太子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了王爵,田承业的长子田淑同样被赐予王爵。
田淑被封为代王,田秀从田玉的晋国拆出了上谷郡,又将代郡部分土地补充入代国,代国的国都也就在代城。(书末尾有所有诸侯国的图)
将自己的三个孙子封为王之后,田秀看着地图陷入沉思。
他的唐朝相比起真正的唐朝,版图小的不是那么一丢丢。
不过由于生产力的关系,目前田唐对边境的掌控力,远不如李唐那样稳固,这使得田秀非常忧心。
郭瑗之端着茶水从后面过来,轻声说:“陛下,喝杯茶吧。”
田秀转身看向郭瑗之,展颜一笑,说:
“瑗之,你来的正好,我们的彻儿也该封个王了。”
郭瑗之笑了笑,说:“彻儿才两岁,封王是不是太急了?”
田秀就说:“等到朕把富饶的地方都封完了,将来彻儿可就没什么好地了,趁现在朝廷能册封的土地还多,抓紧给咱们彻儿选一个好地方。”
郭瑗之听了以后对田秀说:“妾身全凭陛下做主,陛下给彻儿那块封地,妾都不会有怨言。”
这几句话说下来,田秀非常高兴。
淑妃虽然漂亮,但可没郭瑗之这么会说话。
郭瑗之见了皇帝,往往几句话就能把田秀哄的心花怒放。
田秀盯着地图看了一会,说:“我给彻儿选了两个封地。”
“第一个是让他到吴国去,替朝廷镇守东南,吴国那个地方有铁矿,又有渔盐之利,这孩子到那准穷不了。不过吴国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民风彪悍胀气多,距离朝廷也远。”
“第二个就是让他到南阳,我准备在南阳另筑一座城,就叫襄阳,襄阳是战略要冲地,往南可以连接江陵,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往北则是朝廷的都城洛阳,这个地方人口稠密,土地富饶,比起吴国也更繁华。不过缺点就是,一旦将来国家起了战事,襄阳必然首当其冲。”
“所以瑗之,你想让咱们的彻儿去哪?”
郭瑗之闻言,盯着地图看了良久,最后说:
“陛下,妾以为让彻儿去南阳为好。吴国虽有物产之利,但民风彪悍难制,以彻儿年幼,恐难以掌控局面。而南阳人口稠密、土地富饶,且襄阳战略位置重要,若能经营好此地,对国家和彻儿都大有裨益。虽有战事风险,但也能让彻儿在历练中成长,学会应对危机。况且陛下圣明,必能保障国家太平,襄阳虽处要冲,也不一定会有战事。妾相信彻儿在南阳定能有所作为,为朝廷镇守一方。”
田秀听后,点头称赞道:“瑗之所言极是,就依你所言,封彻儿为襄阳王,待他长大后便前往襄阳就封。”
郭瑗之盈盈下拜:“多谢陛下,彻儿能得此机遇,全赖陛下疼爱。”
田秀笑着扶起她:“这是彻儿应得的,日后你也要好好教导他。”
郭瑗之恭敬应下,心中却也暗暗为儿子的未来谋划起来。
田彻被封为襄阳王的消息传出以后。
太子府。
叔孙通盯着地图看了半天,对太子说:“太子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