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部的张总监应声而起“周总,我们已经在数字化转型上迈出了第一步,但要实现‘智慧钢厂’,还需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尤其是构建全厂级的数字孪生系统,能让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对生产流程进行模拟、优化,提前预判问题,这对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生产部的王厂长补充道“周总,数字孪生确实是个关键抓手。但车间里的老旧设备很多,要实现数据采集和互联互通,改造难度不小。而且一线工人对智能化设备的接受程度也参差不齐,培训和引导的工作量很大。”
周阳点头示意大家坐下,语气坚定“张总监、王厂长提到的问题,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攻克的重点。第一,设备改造方面,我们成立专项小组,联合设备供应商和科研机构,制定‘一设备一方案’的改造计划,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第二,人员培训方面,人力资源部要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逐步提升全员的数字化素养;第三,数字孪生系统的建设,我们引入顶尖的科技公司合作,分阶段推进,先从核心生产环节入手,再逐步覆盖全流程。”
这场会议后,轧钢厂的“智慧钢厂”建设全面铺开。周阳亲自挂帅,成立了数字化转型指挥部,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在设备改造现场,总能看到他和技术人员讨论传感器布局、数据传输协议的身影;在员工培训课堂上,他也会以“学长”的身份,分享自己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鼓励大家积极拥抱变化。
半年后,轧钢厂的第一条“智能产线”成功试运行。这条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时优化生产参数,数字孪生系统则能在虚拟环境中同步模拟产线运行状态,提前24小时预警潜在故障。试运行期间,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产品不良率下降了15%,成效显著。
消息传到大院,邻里们都为周阳感到骄傲。刘大爷拄着拐杖,在大院里逢人便说“咱大院出的周阳,真是有出息!把钢厂搞得跟‘科幻片’似的,了不起!”
就在轧钢厂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之际,周阳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评选。这不仅是对轧钢厂过往成绩的检验,更是一次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中国钢铁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机会。
周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准备申报材料,从技术创新、管理变革、效益提升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梳理轧钢厂的智能化成果。他还邀请行业专家来厂指导,对申报材料进行反复打磨。
评选现场,周阳作为企业代表进行答辩。面对评委们的提问,他从容不迫,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轧钢厂在“智慧钢厂”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当他展示出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产线运行的画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终,轧钢厂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消息传来,全厂上下欢欣鼓舞,周阳也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周胜。
周胜听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拍着周阳的肩膀说“阳阳,好样的!你不仅守住了我们的‘钢铁基业’,还把它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比我当年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更让我自豪。”
智能化转型的成功,让轧钢厂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周阳并未止步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他积极推动轧钢厂与沿线国家的钢铁企业开展合作。
他带队前往东南亚某国,与当地一家钢铁企业洽谈共建智能化钢铁生产基地。对方企业的董事长拉着周阳的手说“周总,我们早就听说过贵厂的‘智慧钢厂’,非常希望能引进你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们的生产水平。”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轧钢厂不仅为该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还输出管理团队,帮助对方培养数字化人才。这个项目的落地,不仅拓展了轧钢厂的国际市场份额,也为中国钢铁技术的国际输出树立了典范。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周阳也十分注重家庭的传承与教育。他的儿子周子轩,从小就对机械和编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周阳没有强迫孩子继承“钢铁事业”,而是尊重他的爱好,为他创造条件。
周末,周阳常常带着子轩去厂里的智能化车间参观,给他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在家中,他也会和子轩一起摆弄编程机器人,探讨算法逻辑。子轩在父亲的引导下,对智能制造的热爱愈发深厚,立志将来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大院里,周胜、周阳、周子轩,三代人在不同的时代,都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在各自的时代中,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大院里最动人的传承篇章。
邻里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着周家三代的故事。有人感慨“周家这三代,真是一代比一代有本事,一代比一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