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总宪 > 烂尾感言

烂尾感言(2/3)

之后,明朝历任内阁、皇帝,都在为彻底解决边患拿出自己的想法。

    直到那位练得身形似鹤形的道爷出场,拿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

    一条鞭法。

    不得不说,张孚敬、桂萼、嘉靖,这个组合,不一定是明代最强,但绝对称得上是明代心眼最多的组合。

    由于卫所制的破坏,此时明军已经大面积启用募兵,而卫所屯田,也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缩减。

    但明代的慕兵,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

    也就是,募兵拿到的军饷,并非白银,而是粮食。

    现在网上针对一条鞭法及后来真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具有诸多非议。

    可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

    一条鞭法之后,募兵的军饷由实物变成了白银,也正是因此,边关的粮价开始上涨,商人开始渐渐恢复了部分商屯。

    如果鞭法能够持续推行下去,那驻兵最多、最适合开垦的辽东,绝对会因鞭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足兵足饷的辽东镇+适合开垦的辽东土地+明廷的海量补贴。

    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化夷为夏,汉化女真,未必不可能。

    如果女真被汉化,辽东各镇堡得以北移至土蛮部旧地,那就成了明在北而俺答在南了。

    当然,也只有真金白银才能有这样的魅力。

    很难想象,大明宝钞信誉得好成什么样,才能把深山老林里的女真人勾引出来。

    而早在隆庆和议时,张居正就在为经营辽东做准备了。

    隆庆和议本身仅仅是招降了以俺答为首的蒙古右翼,而代表着黄金家族正统的土蛮汗,并没有被列入封贡之列。

    此时,土蛮汗已经被俺答排挤到了朵颜三卫旧地。

    和议之初,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曾给时任辽东巡抚的张学颜写过一封信。

    「树德于西,耀威于东,计无便于此者矣」

    大致意思是,通过和议,离间蒙古左右翼,同时举倾国之力进攻象征蒙古正统的土蛮汗。

    是谓:诸边偃然,辽东独战。

    关于张居正西怀东制的详细战略,请移步《皇明经世文编》三百三十卷左右。

    说到这里,就忍不住吐槽两句,每每在网上冲浪,刷到张居正时,总有人跳出来,说什么鞭法只适合南方,不适合北方,因为北方没有白银。

    一条鞭法,是一项财政改革。

    北方缺银,是没错,可那是在收的时候。

    那等到“支”的时候呢?

    明廷三大固定开支,边军、边墙、黄河大堤。

    哪一项是在南方?

    天下之银,四分出于北,而六分用于北。

    每年收走1两,再送回来1.5两。

    北方的银子会被收完?

    这是什么神奇脑回路?

    这不就是一道最简单的同时放水蓄水的问题?

    一条鞭法如果能够长期施行,对北方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北方的白银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在北方造成相当严重的白银贬值。

    想来,当时最着急的应该就属手上握有大量白银的北方人了。

    可惜,小冰期影响的不只中原,大明的两大白银来源的日本各岛及美洲、西欧同样受小冰期影响极重。

    在明朝不得不采取一条鞭法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英伦三岛及佛郎机都陷入长期战争,不得不砍掉了丝绸、瓷器、茶叶的消费,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军备之中。

    没有了白银输入,张居正的变法,注定失败。

    很多人总是说牢张是聪明人,实际上牢张的鞭法,就是做了一件最蠢的事情。

    总算是让天下人知道你想变法了。

    这一条鞭法是你提出来的吗?

    人家道爷那帮三百个心眼子的人憋出来的一条鞭法,试点都试点完了,为什么没继续施行?

    不就是看到推行一条鞭法极有可能身败名裂吗?

    而且银子不够,你不会先让边关穷下来?

    就学着杨继盛奏疏里写的,把马市全都关了,让边关见不到一两白银,先搞上几十年穷边、困边。

    等到边关百姓跟俺答都穷疯了,眼睛都穷绿了。

    到时候你再拿着银子过去,不就能把一两银子掰成二两花了吗?

    谁敢骂你,你就把杨继盛的《请罢马市疏》拍到他们脸上,谁骂你,谁就是在骂椒山先生,谁就是想当严嵩第二。

    你非要管他边民死活干什么?

    就因为他们也是你治下的百姓?

    糊涂啊!

    等到成了事,活下来的边民照样夸你文成武德!

    现在搞得变法失败,谁人不骂你牢张几句?

    这哪是神童啊,这不摆明了是那大傻子唐吉坷德吗?

    由于小冰期的催化作用,边军造成的财政负担愈发庞大。

    历史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