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说,只有亲临阵中才能明白,这三处阵眼不过是幌子罢了。
什么叫做阵眼?
在某些场景当中,具备关键性、核心性的位置,才能称作阵眼。
诚然,这三处枯树,是阵中唯三能够沟通外界的节点,可要因此称之为阵眼,还远远不够。
因为除了面对苏木这种自带补给的特殊存在外,绝大多数的武者,进入阵中,往往都需要以自身底蕴来维持消耗。
可试问一个人又怎么比得过三个人?
三僧作为结阵之人,招架敌人的招式,每人只需要耗费三分之一的真炁,而出手若不求威力,亦只需要耗费三分之一的真炁。
里外里,这就是九倍的差距。
普天之下,想来只有朱无视能够承受得住这么庞大的消耗。
然而,承受得住是一方面,能不能耗赢就是另一方面了。
三僧皆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每个人的体内,少说蕴含着八十年的精纯功力,合计就是二百四十年。
以前面的比例推算一下,九倍就是两千一百六十年。
也就是说,破阵之人至少需要两千一百六十年的功力,才能勉强与三僧的底蕴持平。
这就有点恐怖了。
要知道,即便朱无视吸收了太湖畔一百零八位高手的真炁,可因为吸功大法的坑爹比例,他当时得到的功力也不过四百余年。
平均一个修炼了四十年的武者,就只能吸收到四年的功力。
再算上这二十年来的积累,朱无视才勉强达到了千年出头的真炁修为。
且已经接近身体能够容纳的极限。
两千一百六十年,几乎是两个朱无视,想要凑齐是何等的困难?
设计者也不是傻子,即便是推演阵法,也不会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假想敌算上,正因如此,那三处沟通内外的阵眼,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
而三僧之所以选择在三处阵眼枯坐。
恰恰是为了守御真正的阵眼。
即,头顶与脚下两口钵盂的中心点。
金刚伏魔圈的禁绝之力,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倒扣而下的金色大钵盂,以及最不明显的,从下往上与其紧密相连的另一口金色大钵盂。
但两口钵盂虽然外形上是钵盂的形状,实际构成却并非是真炁一体铸造,而是采用了大圈套小圈的方式,一层一层堆砌起来的。
正因如此,这金刚伏魔阵,才又称作金刚伏魔圈,而不是金刚伏魔大钵盂。
可圆圈缩得再小,总归有一处漏洞难以弥补。
偏偏圆圈套出来的钵盂,因其独特结构,虽然可以有效的帮助真炁流通,也可以层层递进的化解任何攻击其上的外力。
可正所谓过刚易折。
正如装满水的水缸,无论用料如何扎实,都无法承受住一小枚在水中爆炸的爆竹。
同理,这最后一个圆形缺口,在设计者的眼中,并非是破绽,反倒是金刚伏魔圈最为核心关键的卸力所在。
因此,绝不能将其堵死。
为此,创作者才巧思奇想,另立三处节点,以沟通内外,在内部压力过大的时候,释放一部分,在内部压力过小,或是三僧的真炁消耗过大的时候,再从外部汲取一部分。
若是以立体图像描绘的话。
金刚伏魔圈就像是一粒半截插入土里的胶囊,胶囊的上下各有一个微小圆孔,而三僧沟通内外的真炁路线,则犹如三条细线搓成的麻绳,不多不少,刚好从孔中穿过。
而苏木此举,没有攻击黑面僧,而专门凿穿他身下的节点,便是截断了三条细线当中的一条。
令原本不多不少,刚好能堵住孔洞的棉线,变得不那么契合。
黑面僧反应过来,想要阻止已然迟了。
眼见孔洞无法塞满,天地元气鲸吸而入。
处于井底的青年,亦是察觉到了变化,第一时间吸收了这股来之不易的补给,并在心中估算。
有了这股天地元气的加持,不消十五个呼吸,他就能彻底恢复过来,到时候和二老爷一起帮这三个秃驴换个发型!
可正当青年这样想着的时候,他眼前的景象忽地一变,刺目的光芒,即便是他这位大高手,第一时间都无法适应,只得用手挡在眼前。
半个呼吸后,当他的眼睛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正准备左右观摩一番时,一个冰冰凉凉的方形盒子,落在了他的怀里。
那形状他太熟悉了,熟悉到他几乎接到盒子的瞬间,就往里面灌输精纯的生机。
“等等,这冰棺不是被二老爷拿走了吗?”
青年反应过来,不敢置信地看着手中巴掌大小的冰棺,里面的女子,依旧宛如睡美人一般,安静中给人一股端庄贤淑之感。
再看周围的变化。
树林泥土、老和尚与二夫人,前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