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呸,你心里想的,肯定是你大楚国的机会吧。
毕竟,你大楚国在北面,跟燕州直接接界。
哼,杨钦,你也太小瞧朕了。
别忘了,燕州之地的蜀州和汉州,与我大吴国只是一江之隔。
朕募兵何止是五十万,足足百万之众。
五十万,朕是要投入到北境之战中。
而另外五十万,朕准备布置在蜀州与汉州之南。
只等刺杀杨枫之事成功,朕就会立即下旨,大军跨江北上,先取蜀州与汉州,然后迅速向北。
杨枫被杀,燕州大乱,朕投入北境之战的兵马,就会迅速沿西北而上,配合跨江的兵马,一举将燕州西部的地方拿下。
而楚军往西进军的可能被我吴军切断之后,朕就可以放心地先向东进军,尽可能多地捞取燕州的地盘了。
你楚皇想要坐收渔翁之利,朕岂能给你这个机会呢。
陈仲德又说道:“为了麻痹杨枫,你我两国须得立即继续募兵,投入更多的兵力往北境战场。”
“如此一来,一旦杨枫被杀,燕州有变,咱们的兵马就能迅速出击,抢占燕州的地盘。”
杨钦点了点头:“吴皇放心,朕明日就会再次募兵,准备倾国之力,与燕军周旋,坐等吴皇的好消息。”
陈仲德笑着眯了眯眼睛:“好,一言为定。”
嘿嘿,楚皇啊,如果你真是倾国之力,那就别怪朕不客气,趁机先攻了你的大楚国。
杨枫死了,你若是再死了,这北境之地,就只有我大吴国一家了,哈哈哈。
可杨钦也有他的打算。
大楚国比大吴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位处江北。
一旦杨枫被杀,燕州大乱,杨钦就会立即下旨,先攻汉州和蜀州,将大吴国北上的陆路给封死。
大楚国现在也是仁政之国,所以楚军所到之处,民心会立即归附。
这么一来,大楚国就可以就地取兵,分战各地,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大吴国嘛,可没有施行仁政,吴军攻占一地,大吴国的那些世家门阀铁定想要获得好处,势必就会压迫当地百姓。
这么一来,吴军的进军速度就会受到影响。
等朕将燕州占了个六六七七,再腾出手来,将吴军给灭了。
等朕将燕州完全吃掉,再返身回来,灭掉大吴国,简直是易如反掌啊。
哈哈哈,那逆子的仁政真是不错,不然朕想以弱胜强,从大吴国手中抢走胜利果实,还真是几乎不可能呢。
那逆子攻下了这么大的地盘,到最后还不是会便宜了朕,这也算是那逆子对朕的一次孝顺吧。
杨钦和陈仲德的算盘,打得都挺好。
可惜的是,这个算盘要是真能实现,是要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陈仲德的刺杀得成功才行。
不然,杨枫只要不死,燕州就不会乱,他俩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杨枫能死吗?
不知道,等着剧情的发展呗。
大印国。
随着杨枫的攻心之法得到顺利展开,大印国的形势对普陀十二世是越来越不利。
几乎,每天都有败报送到普陀十二世的龙案之上。
好像吧,捷报也有,但却是屈指可数的。
看着疆土一点点收缩,普陀十二世原本半白的头发,现在已经全白了。
大印国北部的海岸线,已经彻底被燕军给夺走了,也就意味着那三十万兵马在北境彻底成为了孤军。
大印国与北境的联络,中断了一大半。
为啥说是中断了一大半呢?
大印国所在,是一个小洲,面积大概是北境的三分之一左右。
既然是个小洲,自然就是四面临海了。
毕竟这个平行世界,海洋面积是大陆面积的三倍还要多。
也就是说,大印国想要再跟北境联系,就只能从东,从西,甚至于从南出海,绕行就远了。
而且,杨桐指挥兵马封锁了北部海港之后,就开始对东西两个海岸线的进行扫荡。
杨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包围大印国,围三缺一。
如果普陀十二世逃,大印国的覆亡就快了。
如果普陀十二世不逃,杨桐也不需要着急,慢慢用仁政的炮弹去攻击大印国。
反正,不管怎么样,杨桐已经立在了不败之地了。
其实呢,进攻的节奏越慢,仁政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就会越大,兵马的损失就会越少。
原本,杨枫在北境作战,都是用的这一套,每次都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可在大印国,因为杨桐率领的主要兵马,都是来自欧地。
所以嘛,杨桐就奉了杨枫的命令,尽可能多地耗损兵马,让欧地人和大印国人死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