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谋继续边走边道:“报学院最初只是想尽快培养更多的可以胜任报馆事务的各方面人才。不过,在向宫右丞汇报后发现,所谓访察者,莫不过是暗谍明察,正合孙子兵法的五间之说,报人若想获得最好的写报材料,凡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及生间,五者不可缺一,便就是最好的谍察人材;然后再看推演者,上至庙算而定,下至谋略至胜。好的报学推演良才,若只用在报馆一处,岂不是太过于浪费了?而最后再看这通达一事,看似只是简单的报纸售卖。然而这世间识字者少,买得起又能读得懂报纸的人更少,报上之文,若想真正通联民意,则需更多之人,能将报上文章,转为民间之言,于街头巷尾、酒肆茶馆、田间地头而传播。能力可达此者,其终极意义非凡也!”
宫十二此时又道:“进明与僖老所言的报学,在宫某来看,更应是当前流求所缺的谍察之学。想起主公在京城遇险之事,尝反复思之,若是当时就有报学院的诸多人才同,一则访察房可在京城、边境等地各有布置,事前自然便可收集、汇总大量有用之情报;二则推演房必能从中推测、谋算出各种足以预警之细节;纵使前面诸事不利,奸人前计得逞,这通达房之人也可在各地发动声援、鼓噪民心。所以,宫某拟了条呈,报经大议会同意,执政院与军事院也就都成了菱川报学馆的背后主办方了!”
王谋继续接上道:“报学院中按所培养的人才方向分为三房:访察房训练探查、收集各类重要信息资料,包括公开查访或秘密搜集;推演房负责针对到手内容的甄别分析与推理,以从中发现重要或有价值的内容;而通达房则负责将有用的内容完成最终的发布,既包括印成报纸,也有不需印在报纸上的!”
听着宫十二与王谋的侃侃介绍,秦刚便明白了:报纸对于这一时代的普通人而言,的确是与情报谍报工作更加类似,再加上秦刚此前对于手头两份报纸的利用,也就是为了在南北不同区域里的军事对抗甚至是重大战略而服务。因此,此时的报学最终与战争所需要的情报谍察、战略谋划以及舆情影响等等的特种工作重合,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话也说回来了,敢想、敢做的王谋,要想在此时做成这样一件事情,缺了像宫十二与林剑的支持,也是极难完成的。
宫十二更是介绍道:“流求远悬海外,寻常人等不可轻易离岛。那时正是需要派出大量人手去探查主公下落,同时还需留意中原各处动静,谍察人员极为缺乏。而报学院的最早访察房学员,就是林帅监从飞鹰军中挑选出的识字士兵,经过培训之后,派入到中原主要州城,表面是在为流求岛上的几份报纸收集各类消息与传闻,实际上他们就成为了岛内可以掌握中原各处最新情报的探子。”
几人走到的这处院子形制有点特点,一边是狭长的走廊,另一边则是并排七间较为宽敞的厅室,门头各自标着从一至七的编号,里面都是大量忙碌着整理文书的众人。
王谋介绍道:“访察房的情报会分为明暗两类,明报主要来自于朝廷的邸报、各地出版的报纸以及大商行的行市等等,它们都可以通过直接抄录、订阅的方式很容易地获取,再由到流求的商船及时送来。暗报则是我们派去中原各地的人,针对设定的不同目标进行调查后再传回的情况。这些消息虽然总数不多,但是针对性极强,价值也相当重要。都在这里进行分类、分级并筛选后,分成三类,普通信息发予报馆可以自行决定采用;重要且有明确结果者直接传到执政院与军事院,而只有重要且未明确结果者,才会送入推演房。”
在后面的推演房大院,这里的人员会少了很多,房间也缩减为了四处。
“只有确定需要推演的重要主题,才会送入这里。目前常设四个推演组,可集中力量分析推演四个最重要的主题,最终形成完整的报告。根据保密级别,有的可交予报纸编辑发表,有的只能供执政院或军事院决策所用。”
稍稍询问了下,此时四个推演组分别负责的是:当十钱、安济院、应奉局以及西军。每个推演组大约七八人左右,看得出有一人掌事,其余人各领一摊资料,时而自行思考,时而聚首讨论。
菱川书院研究格致学已经多年,最基础的逻辑推理、归纳演绎人材并不缺乏。秦刚只是简单地走马观花看了看,就十分清楚并信赖于这里众人的推演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从大量看似寻常普通的消息资料中找出真正有价值情报的能力。
不过,秦刚最关心的却是关于通达房的人,光听这王谋讲得头头是道,如果真是要进行舆论战、鼓动战的话,这些人是否能够凭借一用呢?
“主公请随我来。”王谋、带着众人进入到最后一道院门,进入后便是一处极大的藏书楼。
“藏书楼的藏书,除了从临泽带来的之外,秦州学府、唐州格致院的复本都尽量支援过来,此外又历经一年多的外购补充,全楼藏书共一万两千四百余册,为流求如今最大藏书处。通达房的学生要求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