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拟定。
当协助理卷的高启将中第名单交给李景隆后,李景隆生怕复刻洪武二年南北榜的惨案。
一一核对过中榜学子的籍贯,待确认南北方学子占比相差不多后,这才松了口气。
“文试及第的学子便该进入殿试,最后请陛下圣裁,为其排名了。”
和影视剧中,科举考试一过,紧接着便确定状元、榜样、探花这些个名次不同。
实际上,贡院文试不过只是会试,通过考核的学子成为贡士,即准进士。
经历过殿试之后,方才能确定出状元、榜眼、探花这类名次。
不过依照明代科举的章程。
殿试也并非皇帝亲自考核,皇帝不过是将前十名学子的考卷留下,更换主考官拟定的名次后,便也结束。
结束当日举行传胪大典,当着朝中百官以及及第士子的面,当众宣布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不过!”
李景隆低声呢喃一声,重新拿起名单仔细看了起来。
待确认上面确实有解缙的名字后,李景隆这才松了一口气。
前几日老朱对解缙何等宽容,他也是亲眼看到了的。
若是中榜学子中没有解缙,怕也免不了被老朱叫过去问询一番。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李景隆还是更愿意看到解缙能通过此次文试。
“高夫子。”
“那名叫解缙的考生,考卷可算上成?”
“中规中矩吧。”高启抚了下胡须,摇头晃脑道:“此子虽是聪颖,文采蔚然。只可惜涉世未深,其国策一论多有头尾不能相顾之意。”
“而这些学子当中,章横、杨士奇二人考卷,当属最佳。”
“章横,文采灼灼,文风高绝,所书之言颇有见解,奇思妙想之处令人击节赞叹。”
“杨士奇,文风朴实,却也稳重实在。若非知其年仅十七,老臣还以为此卷出自老者之手。”
提及章横、杨士奇二人,高启大有一种得世间美玉的激动。
欣喜之下,竟也有些忘乎所以,冲李景隆玩笑说道:“少将军可否愿意同老臣打个赌?”
“殿试过后,状元魁首必出自此二人!”
李景隆闻言笑笑没有说话。
这高启当真是老糊涂了,他个老东西负责批阅诸多学长的试卷,而自己身为科举副考。
他们二人若真以状元人选打赌,即便没有暗中操作,也有瓜田李下之嫌。
有时候李景隆还真看不懂高启这些个文人。
平时谨言慎行,些许小事都小心谨慎,生怕惹上麻烦。
可但凡沾上文教传承,这些家伙一个个却又随意放纵,丝毫不顾及其他。
先前刘伯温是如此,如今的高启更是如此。
只不过他李景隆却也不会因高启此时失言,告他的黑状。
方才高启那番话,他也只当没听到般,自顾自收拾着桌上的考卷。
“高夫子,中榜学子名单还有前几名学子的考卷,下官便带走,呈给陛下御览。”